明代后期的文學流派。以鐘惺(1574-1624,字伯敬)、譚元春(1586-1637,字友復)為代表,因為他們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所以被稱為竟陵派。二人曾合編《古詩歸》、《唐詩歸》,風行一時,所以并稱“鐘譚”。他們在文學上的主張與公安派相象,也反對前后七子的復古、擬古,提倡抒寫性靈。但他們認為公安派的作品淺薄、俚率,所以企圖用形式上的險僻和幽深孤峭的風格來矯正它。他們認為只有表現“幽情單緒”、“孤行靜寄”的作品,才是“真有性靈之言”。他們主張的獨抒“性靈”,更多的是乞靈于古人,主張在古人的詩文中“尋求微言奧旨”。所以多用怪字、險韻,使得所寫的詩文脫離現實,冷僻,生澀,佶屈聱牙,很難令人讀懂。這樣他們就把詩文創作引向一條更為狹窄的小路,對明末的文壇產生了消極的影響。清初的文壇領袖錢謙益曾視竟陵派為“鬼趣”、“詩妖”,說他們:“其所謂深幽孤峭者,如木客之清吟,如幽獨君之冥語,如夢而入鼠穴,如幻而之鬼國,浸淫三十余年,風移俗易,滔滔不返。”(《列朝詩集小傳》)
上一篇:立憲派與立憲運動
下一篇:章學誠與《文史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