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中的珍品——“八珍”
【點睛之筆】
“八珍”原指古代八種珍貴的食品,后來指八種稀有而珍貴的烹飪原料,這個說法起源于周代,其具體所指隨時代和地域而不同。
【經典解讀】
在周時,“八珍”這種美食,是只有王一級的人才可享用的。正如《周禮·天官·膳夫》所說:“凡王之饋,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飲用六清,饈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這里的“八珍”,按漢代鄭玄的說法是指淳熬、淳母、炮豚、泡牂(zāng)、搗珍、漬、熬、肝膋(liáo)。隨著年代的推移,“八珍”的內容也不斷地豐富,所指也是各有不同。元末文史學家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九云:“所謂八珍,則醍醐(tíhú)、麝沆(shèhàng)、野駝蹄、鹿唇、駝乳麋(mí)、天鵝炙、紫玉漿、玄玉漿也。”明代張九韶的《群書拾唾》中認為龍肝、鳳髓、豹胎、鯉尾、鸮(xiāo)炙、猩唇、熊掌、酥酪蟬為八珍。清時,還有“參翅八珍”,即海參、魚翅、魚脆骨、魚肚、燕窩、熊掌、鹿筋、蛤士蟆;“山八珍”,即熊掌、鹿尾、象鼻(一說犴鼻)、駝峰、果子貍、豹胎、獅乳、獼猴頭;“水八珍”,即魚翅、魚唇、海參、鮑魚、裙邊、干貝、魚脆骨、蛤士蟆。
民國時期又出現了“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之分,但因地域不同,八珍的內容也有所不同。
上一篇:國學《顏筋柳骨》賞析
下一篇:國學《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