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記載孔子言行的著作,成書于春秋戰國之際。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主張,主要見于《論語》。《論語》主要記載了他在教育、政治、倫理、文化學術等方面的言論,同時也記述了他的一些神情語態,以及他的弟子的某些言行。這部著作,不僅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獻,也是我國古代語錄體散文的典范和諸子散文的早期代表。
《論語》作為語錄體散文,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語言精練明快,含蓄深刻。書中語句簡潔,如“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語句短小,淺近易懂。有些語句很形象,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孔子以流水比時間、以松柏后凋贊美堅強性格,說得十分形象,耐人尋味。有些語句相當幽默,饒有風趣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思想感情,富有藝術性。還有不少語句具有格言的性質,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述而》)、“任重而道遠”(《泰伯》)、“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過猶不及”(《先進》)、“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衛靈公》)等,含意深刻,概括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具有教育意義。
《論語》的另一個特點,是在簡短的對話和人物活動的記述中,展現出一定的人物性格。如記載孔子同他弟子的談話,“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述而》)這里把孔子對顏淵的稱贊,子路的好勇好勝和孔子對他的批評教誨,都清楚地表現出來。有些簡短的記事,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先進》),則記述了孔子同他四個弟子的談話,展現出五人各自的性格。子路坦率、不謙虛;冉求志向小;公西華謙虛;曾晳灑脫、謹慎;孔子從容不迫,善于巧妙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其中尤以曾晳的形象勾畫得最為傳神。其他記事,如《楚狂接輿》、《長沮、桀溺耦而耕》、《子路從而后》(均見《微子》)諸篇,刻畫出佯裝狂人的隱者接輿,傲世的隱者長沮、桀溺和耿介淳厚的隱者荷丈人等形象,也都相當鮮明,具有個性。
《論語》在我國文學史上影響較大。其思想嚴謹,語言精當,為后世散文家所取法。
上一篇:《西游記》的成書
下一篇:《韓非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