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芥舟學畫編》
清沈宗騫著,書成于1781年,共四卷。卷一、卷二俱論山水,凡十六篇。卷三論傳神,凡十篇。卷四為人物瑣論、筆墨絹素瑣論、設色瑣論三篇。這部書系統地表述了沈宗騫的繪畫美學見解。
沈宗騫對于神和形的問題作了具體深入的論述。對于肖象畫,他認為“傳神”最重要,他說: “以天下之人,形同者有之,貌類者有之,至于神,則有不能相同者矣。作者若但求形似,則方圓肥瘦,即數十人之中,且有相似者矣,烏得謂之傳神……故形或小失,猶之可也,若神有少乖,則竟非其人矣。”他雖強調傳神,卻又不忽視寫形,認為形與神是密不可分的。 “神出于形,形不開則神不現”, “形得而神自來矣。”對于傳神,他還要求“當傳寫其神之正也。”所謂“神之正”是指“喜意流溢之時”的精神面貌。他認為“天下至不相同者,莫如人之面。不特老小蒼嫩,各人人殊,即一人之面一時之間,且喜怒動靜之異。”所以,高明的畫家應該傳寫出不同人物的不同之神,還應傳寫出同一人物的不同之神。他批評說,有的人其形與神不相應, “或貌寢而格奇,或神清而骨濁。求其貌而失其格,縱相似而實非,寫其骨而違其神,雖已近而終遠。”有的雖然面目“粗濁”,然而“屬文雅之流”,這就要求畫家更要“細心體會”,不能“以平庸之筆,寫非常之人。”否則“不但失其神,且失其形矣。”對于山水畫,沈宗騫同樣要求傳神,他說: “凡物得天地之氣以成者,莫不各有其神。欲以筆墨肖之,當不惟其形,惟其神也”,然同時也必然抒發著畫家主觀的胸次與情思。“夫秋水蒼葭,望伊人而宛在;平林遠岫,托逸興而悠然。古之騷人畸士,往往借此以抒其性靈,而形諸歌詠,因更假圖寫以寓其恬淡沖和之致。”
他強調山水畫要“避俗”而“就雅”。在他看來,作品的雅俗,是直接決定于人品的。 “蓋筆墨本是寫人之胸襟,胸襟既開闊,則立意自無凡近。試思古人傳者,皆是何等人品學問。”故“筆格之高下,亦如人品”。譬如那些“汩沒天真者”, “外慕紛華者,”“馳逐聲利者”,“與世迎合者”,“志氣墮下者”, “蓋皆沉沒于俗,而絕意于雅者也。”
在探討藝術創作的規律時,沈宗騫提出了“氣”、 “意”與“興會”的作用。關于“氣”,他認為天地有“靈氣”,人也有“靈氣”,繪畫就靠人的靈氣, “筆動機隨,脫腕而出。”他說“要知在天地以靈氣而生物,在人以靈氣而成畫,是以生物無窮盡,而畫之出于人亦無窮盡。惟皆出于靈氣,故得神其變化也。”他指的“意”是“意匠經營”,即所謂“態隨意變,意以融成,”“意在筆先,趣以筆傳。”關于“興會”,他說“興之所至,毫端畢達,其萬千氣象,都出于初時意料之外”, “恰值其時,興與機會,則可遇而不可求之杰作成焉。”這里他所指的是一種創作的沖動和靈感。畫家如能緊緊把握住這種創作的沖動和靈感,就會獲得意外之妙的作品了。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老學庵筆記》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荒誕派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