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1865—1898),晚清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中最激進的思想家和活動家。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出生于官僚之家。少年喪母,家庭寡歡,產生對封建綱常的不滿;接觸異端之書,對傳統儒家思想和時文制藝非常反感。后曾有十年漫游,涉足江南塞北,行程八萬里,體察了民情,飽覽了山河,激發了愛國熱情,又接觸了當時不少立志改革的人士,對“西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形成變法思想。結識康有為、梁啟超后對變法維新產生更大熱情,1897年初完成《仁學》一書:對封建專制制度和“三綱五常”加以猛烈抨擊,表現了激進民主主義和反清革命色彩。1898年初應湖南巡撫陳寶箴之邀,到湖南開展維新運動。戊戌變法開始后,他曾向光緒皇帝闡述變法主張,受到光緒皇帝賞識。戊戌政變前夕,他曾夜訪袁世凱,要求袁世凱保護新政。戊戌政變后,他被捕入獄,不久慷慨就義。與他激進的思想主張相聯系,他的詩文也顯出了內容充實、感情飽滿、思想深刻的特點,在晚清改良派作家中,他的詩文顯示了特出的成就。他的詩格調嚴正,感情真摯,能“獨辟新界而淵含古聲”,富于愛國熱情和積極進取的精神。他的《崆峒》詩描繪山河景象境界恢廓而雄奇有力,充滿著積極精神;《獄中題壁》詩雖是臨終前的絕筆,但仍表現出百折不撓的變法維新的決心和舍身為變法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他的散文句法嚴謹整潔,絕少浮詞贅語,思想深刻,內容充實。其所著《仁學》中提出了“君主廢,則貴賤平;公理明,則貧富均”的見解,闡明了“民本”、“君末”的道理,表現了反封建的政治改良思想。他的散文使駢、散融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上一篇:譚嗣同的哲學思想
下一篇:譴責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