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政治家、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集中地表現在《仁學》里邊。其著作編入《譚嗣同全集》。哲學著作有《仁學》、《思篇》、《報貝元征》和《以太說》等。
譚嗣同在哲學上繼承了王夫之的“道”在“器”中,“無其器則無其道”的思想,認為“道,用也;器,體也。體立而用行,器存而道不亡”,“器既變,道安得獨不變”(《報貝元征》),這是唯物主義觀點。還提出“仁”的思想,認為“仁”“為天地萬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識”、“仁以通為第一義;以太也,電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仁學》)指出“仁”是通之本,“以太”、“電”、“心力”是通之用。但還認為“夫仁,以太之用,而天地萬物由之以生,由之以通。”又把“仁”說成是“以太”的作用。所謂“以太”,就是“遍法界、虛空界、眾生界,有至大至精微,無所不膠粘,不貫洽,不筦絡,而充滿之一物焉。……無以名之,名之曰‘以太’。”(同上)他把西方自然科學的“以太”說同中國傳統哲學結合起來,認為“以太”(“仁”)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根源。在發展觀上,提出“天地以日新,生物無一瞬不新”(《上歐陽瓣彊師書》)。這種“日新”說,肯定了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認為體貌顏色,日日代變,晨起而觀,人無一日同。“日日生者,實日日死也。天曰生生,性曰存存,繼繼承承,運以不停”(同上)。指出事物只有通過異同攻取,異同生克的矛盾斗爭,才能“日新”變化,以生以成,以死以毀。“天不新,何以生?地不新,何以運行?日月不新,何以光明?四時不新,何以寒暑發斂之迭更?草木不新,豐縟者歇矣?”(同上)在論述“日新”變化時,還主張“辨對待”和“破對待”,這些都反映了他的辯證法思想。在認識論上,提出“輕體魄,重靈魂”的主張。說“吾貴知,不貴行也。”(同上)認為“知”是靈魂之事,“行”是體魄之事。體魄一旦死亡,而靈魂卻能獨立存在,這顛倒了物質與精神的關系,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認識論。在社會歷史觀上,認為歷史是發展的,反對當時頑固派宣揚的“好古”思想,說“彼方詡于人曰‘好古’,是又大惑也已”,“古而可好,又何必為今之人哉?”(同上)同時提出“好新”的主張,認為只有“好新”才能興盛,“好古”則必然衰亡。認為中國動輒援古制,死亡之在眉睫,強調要以“好新”代替“好古”。還批判了封建綱常名教的思想,認為“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既非“天命”,又非“天理”,是上以制其下的“網羅”,“君以名桎臣,官以名軛民,父以名壓子,夫以名困妻,兄弟朋友各挾一名以相抗”,“數千年來,三綱五倫之慘禍烈毒,由是酷焉矣”(同上)。他提出要沖決一切“網羅”,充滿了向封建舊傳統觀念的戰斗精神。這對清末思想影響很大。
上一篇:譚嗣同
下一篇:譚嗣同的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