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西漢中期著名儒家公羊派大師。河北廣川(今河北棗強人)人。自幼攻讀《春秋》。因讀書專心致志,留有“三年不窺園”傳說。景帝時,做博士官。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董仲舒以公羊學大師應召。后于膠東國為相。多次上書對策,著名的有《舉賢良對策》。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采納。以此,儒家取得獨尊地位。又撰述、講學,全面闡發自己學說,形成完整思想體系。著有《春秋繁露》等書。以儒學為主體,按需而收儒、法、陰陽五行說,為西漢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提供理論根據。繼承先秦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發展為“天人感應”論,把儒學神學化,成為以后風靡兩漢的“讖緯之學”的基礎。提出“三綱”之說,附會“天意”,認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受“天”左右。成為封建社會“綱常名教”的基本理論。主張“天不變,道亦不變”,即封建秩序永恒不變。今文經學,由董仲舒得到發揚推廣,從儒家的一個支派,成為儒家正宗。晚年退居在家,朝廷每有“大議”還常遣使者“就其家問之”。董仲舒幫助漢武帝建立文化專制,在當時對鞏固中央集權,還起到積極作用。深入了解可參閱任繼愈編《中國哲學史》二冊、侯外廬《中國古代思想通史》二卷。董仲舒主要活動和思想見于《漢書·董仲舒傳》和《春秋繁露》一書。
上一篇:葛洪的文學觀點
下一篇:董仲舒的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