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奧地利著名的精神病醫生、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立人。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在本世紀初風行全世界,廣泛影響到文學藝術和美學,形成為精神分析美學與文藝學。
弗洛伊德的著作主要是研究人的精神病學,并追溯到人的意識構成,同時牽涉到藝術的創作與欣賞心理,也有一些專門研究文藝的論文。他的這方面的論著主要是《夢的解析》、 《性學三論》、 《圖騰與禁忌》、 《精神分析引論》、《米開朗基羅的摩西》、 《作家的白日夢》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主要表現為心理構成的三層次與活動過程的三原則。他說明,這三個層次最深層是無意識(或潛意識),屬于本能沖動,它占領的精神領域無可比擬地大,這是人的“本我”本能,是超時代超歷史而存在和發展的,與價值和道德善惡無關,它按快樂原則活動,第二個層次是前意識,屬于“自我”,它針對外在世界,在對于外在世界的種種知覺之間起中介作用,并在這一系列作用發生后產生意識現象;它除了接受外在刺激,還感受心理內部刺激,并調和這兩者的沖突,保護“本我”,按現實原則活動,但它受到“超我”的監視和壓制,是受三個主人(外在世界、 “超我”和“本我”)的牽制。第三個層次是意識屬于“超我”,它作為一種特殊心理機能,離本能較遠,維系著人的良知、道德等社會因素,壓抑本能沖動,按至善原則活動。在弗洛伊德所解釋的本能中,生與死是中心,生派生為性欲、戀愛、建設的動力,死派生為殺傷、虐待、破壞的動力。人的這種本能受到以超我為標志的存在壓抑時,本能便轉求其他途徑求得滿足,夢、宗教、哲學、藝術等,都是一種抑制和轉移方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這樣與藝術、美學聯系在一起。
弗洛伊德認為文藝創作是一種白日夢。他認為人以幻想的形式創造了一個與現實世界不同的藝術世界,就其幻想非真的意義上說近于夢幻;與夢不同的是一有藝術技巧的安排,二有熱情的創造,所以是“白日夢”。就“白日夢”來說,與精神病患者意識相似,但藝術家的“白日夢”是一種新方向上的升華,有去路也有回返之路,有自欺的能動性,且又以審美形式出現,其中有“美的享受或樂趣”,有“美的快感”,減少了作者個人的利己主義的性質,成為可供觀賞者抑制和轉移的手段。弗洛伊德的這個認識,從藝術思維過程上說,相當程度地切近于藝術思維的特點,從中可以找到實與虛、幻與真、情與理、作與賞等藝術審美復雜關系的開啟點;但他把藝術的根基完全置于本能升華點上,并想要以此解釋一切藝術問題,卻是不合乎實際的。
弗洛伊德用性本能的觀點分析和解釋藝術,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結”的主張。弗洛伊德通過對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并結合自己的臨床觀察研究,認為人在兒童時期就產生了廣泛的性感,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又發生了轉移。嬰兒性欲會發展為“戀母情結”或“戀父情結”而古希臘劇作索福克勒斯的劇本《俄狄浦斯王》所寫的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情節,便被他引為范例,并以此方法說明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的瘋狂。他認為自己“解答了獅身人面獸斯芬克斯之謎”,實際上由于夸大過度的理論加上施用時的想象附會,已經遠遠離開了實際。這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走上了叉路口,他的一些追隨者如榮格,因不同意這一點而離開了他;他的后來的一些狂熱的信奉者又進一步夸大這一點,把藝術與藝術理論拉向反理性、反邏輯的沒落、頹廢、黃色的道路,與原來的弗洛伊德完全不一樣了。
弗洛伊德的理論接觸了審美中的害怕心理的消除問題。他認為美學不僅要研究美的理論,還要研究情感這一“美學的最邊遠地區”,這是美學不應忽視的地方。他認為“令人害怕的”這一范疇即是。他同意謝林給“令人害怕”所下的定義: “某種本應隱蔽起來卻顯露出來的東西。”而藝術的表現由于在本質上是非實際的,是幻想的世界,因而不會產生害怕的效果。“幻想的內容并不接受檢驗現實的官能的檢驗”,但又是“與我們熟悉的現實巧合”,這樣便產生了藝術的審美效果,與“雙重角色”中的“自我保護動機”達到了一致。他的這個觀點對于人們認識悲劇中的悲慘與童話中的魔幻的審美價值很有實際意義。
關于喜劇性,他認為這“首先來自人類社會關系中的一種并非預期的發現”,其次是動作的不必要的消耗,再次是正常情感的夸張。他說,面對怪異和夸張,我們可以從中找到統一的解釋, “凡是一個人和我們相比較,在身體功能方面消耗太大而在心靈功能方面消耗太小,那就會使我們覺得他有喜劇性,無可否認,無論消耗太大或太小,在我們的笑聲中,就表現出我們比他優越的快感。”如果相反,他認為就會產生一種驚奇和贊賞之情。他的這個觀點對認識喜劇性有重要價值。但他把笑和機智也與他認為的性欲本能、敵意本能聯在一起,并視為是實現這種本能要求的具體形式,并且是節省心力消耗的形式,則屬于牽強附會。
在認識弗洛伊德時,還應特別注意到,他雖用心理分析方法,但并不時時事事都以性心理的標準為尺度,也不一味地肯定潛意識。在《米開朗基羅的摩西》這篇精彩的審美分析的長文中,他就十分贊賞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及在這座雕像身上所體現的理性分析精神,并認為這是使摩西雕像具有超常審美價值的決定性因素。
弗洛伊德以自己的精神分析開拓了心理學的新領域,并以他所研究關于潛意識的許多經驗與理論,給文藝理論與文藝創作以極其復雜的影響。歷史在很大程度上證明,弗洛伊德的學說的意義是很復雜的。影響也是很復雜的。對他的學說的價值的判定,往往與對他的學說所采取的態度與方法有直接關系。
上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崇高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弗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