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北宋最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散文、詩、詞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他對人生、對社會的見解,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封建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精神面貌和現實生活。就藝術而言,蘇軾的創作在北宋文學中是成就最高的。
蘇軾的散文繼承發展了我國古代散文的傳統的表現方法和手段,在歐陽修散文的基礎上,把韓愈、柳宗元以來所提倡的古文的功能發揮得更為充分,形成了因勢變化、不拘常法、騰挪迭宕、平易自然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散文向來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并稱“韓柳歐蘇”。所謂“韓如潮,柳如泉,歐如瀾,蘇如海”形象地概括了四家的風格,“蘇如海”正是蘇軾散文“文理自然,姿態橫生”這一特點的生動比喻。
蘇軾的散文眾體兼備。其中,政治論文、山水游記和雜文小品成就最為突出。他的政治論文,如從儒家政治理想出發,針對現實問題陳述自己政見的《策略》五篇、《策別》十七篇、《策斷》三篇;縱覽歷史,評論古人,表現自己歷史觀點的《留侯論》、《商鞅論》等篇;評論北宋國防問題,廣引例證說明備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戰守策》等,無不多方面地汲取前代散文的長處,文筆縱橫恣肆如行云流水,擺脫了種種形式上的束縛。這些政治論文融會了《孟子》的磅礴氣勢,《莊子》的宏麗雄奇,《戰國策》的縱橫舒卷和西漢政論家散文重視史證的風格和傳統,或隨機生發,或翻空出奇,或鋪張揚厲,表現了蘇軾對國事的關切和在文學上的革新解放精神。蘇軾的山水游記雖數量不多,卻極富特色。借題發揮、闡述哲理、隨機布局、各極其變是他這類散文的特點之一。《石鐘山記》結合探求石鐘山山名的由來,說明了調查研究,推察原委的重要性;《前赤壁賦》借歷史事跡,假托主客對話,表現了作者對宇宙人生的見解,都體現了這一特點。其次,蘇軾的山水游記常把寫景、抒情、議論三者結合起來。如《前赤壁賦》借江水、明月抒發感慨、議論人生,在變與不變的哲理中尋求解脫苦悶的途徑,寫得揮灑飄逸、虛實并舉,極富于表現力。蘇軾的雜文小品“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似信手拈來而又妙趣橫生,多篇幅短小而能余意不盡。《文與可畫篔筜谷偃竹記》、《記承天寺夜游》是其代表作。
蘇軾的詩歌今存四千多首,內容十分豐富。其中數量眾多、對后世影響最著的是他抒發個人感慨和描繪自然景物、風俗人情的作品,這些詩代表了蘇軾詩歌的基本面貌,也顯示了蘇軾詩歌的主要特色。代表作有借風物描寫排遣失意情緒,表現歸隱之思的《游金山寺》;描繪自然風光,表現對美好事物熱烈追求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以形象的比喻蘊含深刻哲理的《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后雨》等。蘇軾的詩也有一些抨擊了封建統治者的罪惡,觸及了尖銳的階級對立問題,表現了對勞動人民苦難處境的深切同情。如代表作《荔枝嘆》借寫唐玄宗、楊貴妃窮奢極欲的生活,揭露北宋統治者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詩人以“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的強烈對比來揭示主題,愛憎十分鮮明。《魚蠻子》、《蠶市》、《許州西湖》等詩也屬同一格調。蘇軾還有些詩揭露了北宋王朝的屈辱求和、投降賣國政策,表現了以身許國的壯志和赴邊殺敵的報國熱忱,《和子由苦寒見寄》、《陽關曲》等是其代表。蘇軾也有相當數量的詩作是空虛無聊、賣弄才氣的應酬之作。蘇軾的詩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善于以鮮明的形象、新奇的比喻來狀物抒情,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富于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他的詩也突出地體現了宋詩議論化、散文化的特點。
蘇軾的詞在藝術上表現了更大的創造性和開拓精神。今存詞三百多首。代表作有《江城子》(“十年生死”、“老夫聊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大江東去”)等。蘇軾的詞從花間樽前走向廣闊的人生,突破了晚唐五代以來只寫傷離送別、男歡女愛的狹隘藩籬,一掃柔靡纖弱的詞風,擴大了詞的題材和意境,形成了清新、豪邁、奔放的藝術風格。《念奴嬌》是蘇軾豪放詞的名篇。詞人以奔放的激情和豪邁的氣勢描繪了如畫江山,歌頌了歷史上的風流人物,聯系自己因宦途失意而“早生華發”,發出了“人間如夢”的喟嘆,表現了詞人對祖國、對人生的熱愛和對理想與事業的奮求。這首詞懷古、詠史、寫景、抒情融為一體,氣勢壯闊、基調健朗,是豪放詞的開山鼻祖。除豪放詞外,蘇軾也寫過一些清麗婉約、格調纏綿的詞,如《蝶戀花》(“花褪殘紅”)細致入微地寫出了幽居深院中的女子的孤寂凄清和對愛情的向往,委婉地抒發了詞人失意的情緒。蘇軾第一個把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帶入了詞的領域,打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而以詩為詞,突破音律的限制而自由抒寫,從而開創了宋詞的豪放一派,在宋詞發展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上一篇:蘇軾
下一篇:蘇軾的文學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