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蕢揚觶
杜蕢揚觶
《禮記·檀弓下》
【題解】
晉國大夫知悼子去世還未下葬,晉平公就在停殯期間宴飲,有悖于當時的禮制。杜蕢以一廚師的身份,用巧妙的方式指出他的過錯,以便盡到臣子輔佐君王的責任。他心憂國事,值得肯定,而晉平公能納廚師之諫,知錯即改,可以稱得上是位明君。
【原文】
知悼子卒[69],未葬,平公飲酒,師曠、李調侍,鼓鐘。杜蕢自外來,聞鐘聲,曰:“安在?”曰:“在寢。”杜蕢入寢,歷階而升,酌曰:“曠飲斯!”又酌曰:“調飲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飲之。降趨而出。
【注釋】
[69]知悼子:知盈,春秋時晉國大夫,系出荀氏,也稱荀盈。
【譯文】
知悼子死了,還沒有下葬。晉平公就在宮內飲酒作樂,師曠、李調在旁陪侍,擊鐘演奏樂曲。杜蕢從外面進來,聽到鐘聲,說:“國君在哪?”有人說:“在寢宮。”杜蕢前往寢宮,循階登堂,斟了杯酒道:“師曠干了這杯!”又斟上酒道:“李調干了這杯!”再次斟上酒,在殿堂上面朝北坐下干了酒。隨后走下臺階,快步走了出去。
【原文】
平公呼而進之,曰:“蕢!曩者爾心或開予[70],是以不與爾言。爾飲曠,何也?”曰:“子卯不樂[71]。知悼子在堂,斯其為子卯也大矣!曠也,太師也。不以詔,是以飲之也。”“爾飲調,何也?”曰:“調也,君之褻臣也[72]。為一飲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飲之也。”“爾飲,何也?”曰:“蕢也,宰夫也[73],非刀匕是共,又敢與知防,是以飲之也。”
【注釋】
[70]曩:以往,從前。開:啟發,開導。
[71]子卯不樂:據說夏桀以乙卯日死,商紂以甲子日死,后代君主引以為戒,以子卯日為國君的忌日,不準飲酒奏樂。
[72]褻:親近,狎近。
[73]宰夫:廚師。
【譯文】
平公喊他進來,說:“蕢,剛才你心里或許是想要開導我,所以沒有跟你說話。你罰師曠喝酒,是為什么啊?”杜蕢說:“子日和卯日君上不得演奏樂曲。現在知悼子的棺柩還在堂上停放,這事與子日、卯日相比更嚴重了!師曠,身為太師,他不告訴您這個情況,所以要罰他喝酒啊。”“你罰李調喝酒,又是為什么呢?”杜蕢說:“李調,是您親幸的近臣。為貪圖吃喝而忘記了君主的忌諱,所以要罰他喝酒啊。”“那么你罰自己喝酒,又是為什么呢?”杜蕢說:“我杜蕢,是個廚師,不去專門料理餐具飲食,卻敢干預了解和防范錯誤的事,所以要罰自己喝酒。”
【原文】
平公曰:“寡人亦有過焉,酌而飲寡人。”杜蕢洗而揚觶。公謂侍者曰:“如我死,則必毋廢斯爵也!”至于今,既畢獻,斯揚觶,謂之“杜舉”。
【譯文】
平公說:“我也有過錯啊,斟酒來罰我吧。”杜蕢洗干凈酒器,斟上酒,然后高高舉起酒杯。平公對侍從們說:“如果我死了,千萬不要丟棄這酒杯啊。”直到現在,晉國的國宴上,主人在敬酒完畢之后,都要高舉酒杯,這叫做“杜舉”。
【評析】
本文寫晉國廚師杜蕢向國君進諫,國君又能欣然接受,這在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杜蕢入寢,舉止怪異,先“三罰”,后“將趨而出”,引起平王的不解、好奇,故“呼而進之”,產生“三問”,杜蕢通過對“三問”的解釋,委婉表達勸諫之意。首先暗說知悼子之喪重于子卯之忌,不應奏樂的道理,指責師曠身為禮樂之官,不懂禮樂之制,未能勸止國君逾越之禮,因其失職而罰酒;接著說李調作為君之親臣,貪圖吃喝而忘掉提醒君上的責任;最后責備自己越職。
文中無一字直接批判平公,而句句都在啟發國君覺悟。如果當時直接指出平公的不是,平公未必能接受,待平公主動問及,他才一一說出,平公也就爽然自失,不得不接受了。杜蕢可說是個善于提意見的人。
上一篇:《古文觀止·李陵答蘇武書》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古文觀止·柳子厚墓志銘》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