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北宋大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出身于比較清寒而有文化教養的家庭。其父蘇洵是當時有名的政論家,對蘇軾的思想與文學活動都有很大影響。其母程氏從小教蘇軾讀書,使他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仁宗嘉祐二年中進士。嘉祐六年,參加秘閣的制科考試,上《進策》、《進論》各二十五篇,分析了當時的政局,提出改革弊政的要求,全面闡述了自己的政見,由此步入仕途,朝廷除蘇軾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神宗時王安石變法,蘇軾幾次上書反對新法。元豐二年,御史中丞李定等摘舉蘇軾諷刺新法的詩句,制造了“烏臺詩案”,將蘇軾下獄,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責授團練副使。哲宗在位時,任翰林學士,并先后任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知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因大赦內遷,于65歲時在常州發病而卒。詩文有《東坡七集》等。
蘇軾學識淵博,樂于獎勵后進。儒家的孔孟之道對他的思想有深刻影響,他的許多文章多講禮義、道德和“仁政”,他對在表面承平之下潛伏的嚴重社會危機有比較客觀清醒的認識,能夠關心國家命運,投身于政治斗爭的激流中,以詩文表明他的政治態度。然而,在生活上,蘇軾多采取佛家和道家的處世方式,有曠達開闊、隨分超脫的一面,也有游戲人生、虛無消極的一面。這些復雜的思想傾向在他的詩、詞、文中都有反映。
蘇軾有比較進步的文學主張,他的文學創作是他的文學主張的積極實踐。他具有多方面的文學才能,在散文、詞、詩的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高度的成就,使他成為北宋文壇首屈一指的名家。蘇軾散文的代表作有《留侯論》、《文與可畫篔筜谷偃竹記》、《前赤壁賦》、《后赤壁賦》、《記承天寺夜游》、《石鐘山記》、《教戰守策》等。詩歌代表作有《游金山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吳中田婦嘆》、《飲湖上初晴后雨》、《題西林壁》、《荔枝嘆》等。詞的代表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十年生死”、“老夫聊發”)、《浣溪沙》(“蔌蔌衣巾”)等。
蘇軾以他豐富多樣的文學創作,繼歐陽修之后,最終完成了北宋的詩文革新,代表了北宋文學思想和藝術的最高水平。他在當時備受推尊,處于文壇首腦的地位。著名的“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都是蘇軾的崇拜者并在未成名時就受到蘇軾的鼓勵和培養。北宋后期,蘇軾就已為文人所仰慕。此后,蘇軾的影響日益深遠。金代元好問,南宋陸游、辛棄疾、范成大,明代袁宏道,清代陳維崧、查慎行等,都受到蘇軾詩、詞或散文的影響。但是,蘇軾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游戲人生、隨緣自足的消極傾向也遺響后世,帶來不良影響。
上一篇:蘇舜欽
下一篇:蘇軾的散文和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