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鐘惺
【原文】:
出成都南門,左為萬里橋,西折纖秀長曲,所見如連環、如玦(1)、如帶、如規、如鉤、色如鑒、如瑯玕(2)、如綠沉瓜(3),窈然深碧、瀠迴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專名,則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為青羊宮,溪時遠時近,竹柏蒼然,隔岸陰森者盡溪,平望如薺,水木清華,神膚洞達(4)。自宮以西,流匯而橋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縣,或所云“江從灌口來”是也(5)。
人家住溪左,則溪蔽不時見,稍斷則復見溪,如是者數處,縛柴編竹,頗有次第。橋盡,一亭樹道左,署曰“緣江路”。過此則武侯祠,祠前跨溪為板橋一,覆以水檻,乃睹“浣花溪”題榜。過橋,一小洲橫斜插水間如梭,溪周之,非橋不通,置亭其上,題曰“百花潭水”。由此亭還度橋,去梵安寺,始為杜工部祠。像頗清古,不必求肖,想當爾爾。石刻像一,附以本傳,何仁仲別駕署華陽時所為也(6)。碑皆不堪讀。
鐘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遠,東屯險奧(7),各不相襲。嚴公不死(8),浣溪可老,患難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門一段奇耳。窮愁奔走,猶能擇勝,胸中暇整(9),可以應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貞子時也(10)。及萬歷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頃之霽。使客游者(11),多由監司郡邑招飲,冠蓋稠濁,磬折喧溢(12),迫暮趣歸(13)。是日清晨,偶然獨往。楚人鐘惺記。
【作者簡介】:
鐘惺(1574——1624),字伯敬,號退谷,明朝竟陵(今湖北天門縣)人。萬歷進士,官至福建提學僉事。他與譚元春同為“竟陵派”創始者,其詩文主張與“公安派”接近,反對復古,提倡性靈,但又認為“公安派”作品俚俗、輕佻,企圖以幽深峭拔的風格來予以矯正,追求形式上的險僻,結果流于冷僻生澀。有《隱秀軒集》。
【鑒賞】:
作為一篇游記散文,要作到描摹事物逼真畢肖并不是很難的事,但要創造出一種意境來卻是很不容易的。這要求作者先有一種感受在其中,而后要選取特定的景物來渲染烘托出一種氣氛,創造出一種格調,能使讀者有會于心,而不只是觀賞了一幅風景畫,這才是真正的上乘之作。
《浣花溪記》給人的是一種靜到極處的感覺,一種安詳空寂的氛圍。長橋曲徑,秀竹清溪,再加上零星隔斷的人家,都有一種“曲徑通幽處”的味道,連所用的比喻都是那么清幽潤澤、光潔瑩然,讀者就仿佛進入洞天石府,觸手都是清涼之感。作者的敘述又是那么平和從容,纖徐輕緩,就更增加了靜謐的氣氛。
作者寫浣花溪基本是按著行走的路線來寫的,整個的描寫都圍繞著浣花溪,卻又不拘泥于浣花溪,而只在開始時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形容浣花溪的形狀和水色,中間仿佛漫不經心地提了一句浣花溪的得名和杜甫客居的往事,既為下文的抒情做了準備,又沒有破壞整個文章的格調。作者寫溪流,多以溪邊景物來映襯,如寫竹柏,寫小橋,其意都在于浣花溪。最后寫到杜工部祠,也只寥寥幾筆,便轉入了抒情部分。寫祠堂并不是作者的目的,它只是為下文做一過渡,使得議論不致過于突兀,因而只是幾筆帶過,由此可見作者對于詳略剪裁也是掌握的恰如其分。
提到杜甫,人們大都會想到他的憂國憂民,而鐘惺卻另辟蹊徑,對杜甫在憂患奔走之中仍能擇勝而居的胸懷表示贊賞,從而避免了重復前人老調,另一方面也是作者自己思想的流露。
文章的最后照應全文,在結構上安排可謂巧妙。前面的一段描寫給人如此幽深清靜之感,而直到最后作者才交代其中因由,原來是清晨獨往的緣故,這里表現了作者對于“使客游者”的不滿,同時流露出士大夫孤高清雅的情趣。
上一篇:〔瑞士〕黑塞《流浪》抒情散文鑒賞
下一篇:〔黎巴嫩〕哈·紀伯倫《浪之歌·美之歌·雨之歌》抒情散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