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蘇聯俄羅斯作家。蘇聯科學院院士,從一九六一年起當選為歷屆蘇共中央委員。一九六五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他于一九〇五年五月二十四日生于頓河岸邊的維申斯卡雅的一個商店職員家庭。15歲時停止了中學的學習,在國內革命戰爭中作糧食征集隊員和擔任農村的社會工作。一九二二年為上工農速成中學,作家到了莫斯科,但是讀書沒有成功,做了一個階段的臨時工。一九二三年九月十九日在《少年真理報》上發表了小品《考驗》、《三》、《欽差大臣》等。在這一時期他成為“青年近衛軍”文學小組的成員,以后又加入“拉普”。一九二五年出版了第一本作品集《頓河的故事》,這本書得到老作家綏拉菲莫維奇的稱贊,并為之寫了序。這本書的出版決定了他的作家生涯。以后又出版了《藍色的草原》(1926)。在他的早期作品里反映了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頓河地區的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和在偉大的社會變革中人的地位及人們對新世界誕生的渴望的主題。作品還以緊張的戲劇情節和驚險場面見長(如《胎記》)。這些作品反映出肖洛霍夫后來作品所體現的人道主義的本質特征——革命的、歷史的、具體的人道主義。肖洛霍夫的現實主義是嚴峻無情的,他認為如果對戰爭的殘酷保持沉默,即意味著欺騙讀者。對于作家來說歷史的進展決不是簡單的經濟的和社會政治制度的更替,而是要體現在每一個活人的命運、性格的變化上。一九二四年肖洛霍夫從莫斯科回到故鄉,次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這部史詩性作品分別于一九二八、一九三三、一九四〇年出版。他的另一部作品《被開墾的處女地》(新譯名《新墾地》)第一部發表于一九三二年,第二部發表于一九五九年。在四十年代,肖洛霍夫還寫有一批特寫,如《在頓河》(1941)、《在哥薩克的集體農莊里》(1941)、《戰俘》(1941)、《祖國頌》(1948)、《斗爭在繼續》(1948)、《光明和黑暗》(1949)等。在衛國戰爭期間,他以上校軍銜的軍事記者身分在前線采訪,一九四二年發表的短篇小說《憎恨的科學》揭露了德國法西斯匪徒的殘忍。從一九四三年起一直至逝世前未完成的一部長篇小說是《他們為祖國而戰》(新版于1969年發表)。這部作品是反映衛國戰爭,揭示蘇維埃人在戰爭中的命運的作品。在五十年代中期(1956.12.31-1957.1.1),作家發表了經過長期構思創作的著名短篇小說《一個人的遭遇》。作品通過普通一兵安德烈·索科洛夫在戰前和戰爭中及戰后的遭遇,揭示了蘇維埃人的高貴品格。作家歌頌了人民的堅強不屈,也揭露了法西斯的兇殘,同時也從哲理的高度指出戰爭與人的幸福的不相容。由于這場空前的殘酷的戰爭,給蘇聯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和精神創傷,但是,作家也指出它是可以醫治的,那就是始終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和在人民群眾中形成的強大的道德力量。主人公索科洛夫正是靠這種力量才和孤兒凡尼亞組成新的家庭并時刻聽從祖國的召喚。這部作品反映了五十年代中期以后蘇聯文學的一些主要特征,如突出人道主義、寫普通人、寫真實等,對以后的戰爭題材作品產生了很大影響。
上一篇:肖伯納,喬
下一篇:肖萊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