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研究·線索
指貫穿在整個文藝作品中的發展脈絡。抒情性作品以主體的情感流布為線索;議論作品以事理內在邏輯為經緯。通常說線索,主要對敘事性作品而言,如小說、戲劇、電影等。線索就象藝術的金線,把顯示人物性格的各個事件聯綴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形成一個和諧統一的藝術的整體形象。比如老舍的《茶館》,就是以王利發經營的小茶館的興衰變化,展示了舊中國半個世紀風云變幻的圖景,牽涉的人物不下幾十個 牽涉了近代史上許多重大的事件,如果沒有一條維系情節的藝術金線,縱然是粒粒璣珠,也只能是散在碎瓊亂玉,所以,作家在進行審美創造時,都非常重現線索的選擇和設置。有人說過,生活五花八門,色彩斑斕,可是你要是從中理不出個清晰的線索,得不出個明確的概念,也就無法概括,無法結構,也就不能用具體形象把生活中真正深刻的東西表現出來。由此可見,線索是起著一種紐帶的作用。
就其線索的表現方式來說,在情節比較簡單的作品中多呈單線式的,比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鏈》,就是沿著路瓦栽夫人借項鏈——丟項鏈——賠項鏈這個程序演進的,整個故事的發展,都是圍繞這個中心線索展開的。在情節比較復雜的作品中,常常有兩條或者兩條以上的線索,它們或者平行、或者交叉、或者明暗迭印連環紐結,撲朔迷離,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根據它們在情節結構中的地位和表現的方式,可以分為主線、副線、伏線等。
主線,就是在整部作品中起支配地位的線索。副線是伴隨主線的次要線索。比如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主線是安娜愛情的悲劇命運,副線是列文的農事改革。兩條線索并行不悖,勾畫出十九世紀俄國社會轉變時期的歷史圖景。圍繞著安娜對愛情的追求和失敗,作家揭露了城市貴族階級上流社會的虛偽和冷酷,揭露了那個社會對人的健康情感的壓抑和對人的美好品質的摧殘。又通過列文對農事的改革與破產,廣泛描寫了農奴制改革后地主與農民的尖銳矛盾,展示了資本主義侵入后農村宗法制生產關系的崩潰。列文的痛苦表明,建立在舊的經濟基礎上的社會理想是無法實現的。
所謂伏線,又稱伏筆,是一種表現手法,是指對將要在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先做一定的提示和透露,以便前后呼應。這種手法有助于結構嚴謹,合于情理。比如曹禺的《雷雨》,三次提到要去修復后花園斷了的電線; 《日出》中六次出現陳白露案頭的安眠藥,在提到的那一刻,不了解全部劇情的觀眾并不以為然,待到后來四鳳觸電而死,陳白露服藥自殺,觀眾心理才為之一震,原來如此!先前的安排早已打下了埋伏。古代文論講的“草蛇灰線”伏于“千里之外”,就是指這種伏線的運用。
上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線條美
下一篇:文藝美學研究·細節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