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明代唯物主義哲學家、文學家。字子衡,號浚川。儀封(今河南蘭考)人。曾任湖廣按察使、都察院左都御史、南京兵部尚書等職。在任官期間,敢于同宦官劉瑾、廖鵬等進行斗爭,屢被貶職。對宰相嚴嵩玩弄權術,賄賂公行,上疏予以抨擊。他的著作,編為《王氏家藏集》和《內臺集》,其中主要哲學著作有《慎言》、《雅述》、《太極辯》、《橫渠理氣辯》等。
王廷相在哲學思想上,注重實際,反對宋明理學。提出天地萬物都是“氣”產生的。說“天內外皆氣,地中亦氣,物虛實皆氣,通極上下,造化之實體也”(《慎言·道體》)。認為“氣”是唯一絕對的物質實體,萬物的本原。在天地未形成以前,惟有太空,太空即太虛,充滿著“元氣”。在他看來,“氣”“乃太虛固有之物”,“氣不離虛,虛不離氣”(《雅述》上篇)。“氣”與“虛”不可分離,絕對空虛是不存在的?!皻狻笔菬o限的,它“無所始,無所終”?!皻庥芯凵?,無滅息”(《慎言·道體》)。這是他的物質不滅思想。他認為“氣”是無始無終,它可以“聚”或“散”,但其本身是不能消滅,也不能創造的。在“理”與“氣”的關系上,提出“理”皆出于“氣”,無懸空獨立之“理”,“氣游于虛者也,理生于氣者也。氣雖有散,仍在兩間,不能滅也,故曰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橫渠理氣辯》)批駁了朱熹關于“未有天地,畢竟是先有此理”和“氣根于理”的思想。指出“元氣之上無物、無道、無理?!?《雅述》上篇)離開“氣”的“理”,是有名無實,根本不存在的。認為“理”是屬于“氣”的,脫離“氣”而“理”是沒有的。“理根于氣,不能獨存”(《橫渠理氣辯》)指出“氣根于理而生”的觀點,是“支離顛倒”。還提出“氣化”的辯證法思想。認為陰陽二氣的交感作用,化生萬物。他說:“是故太虛真陽之氣感于太虛真陰之氣,一化而為日、星、雷、電,一化而為月、云、雨、露,則水火之種具矣。”(《慎言·道體》)“氣”有陰陽,有陰陽就有天地萬物及其規律的變化,“氣有偏盛,逐為物主”(《內臺集·答何柏齋造化論》。同時又提出“?!迸c“變”的思想,說“天地之間,一氣生生,而常,而變?!?《雅述》上篇)“時有之者,變也,非常也?!?《慎言·乾運》)認為生生不息的“氣”,有“?!庇小白儭?。反對理學家所謂“道一而不變”、“惟理獨不朽”的形而上學觀點。在認識論上,堅持了唯物主義的原則。認為“神者在內之靈,見聞者在外之資。物理不見不聞,雖圣哲亦不能索而知之?!?《雅述》上篇)指出人的認識,必須通過感覺器官與外界事物相接觸,才能產生認識。對于“物理”不見不聞,就是“圣哲”也不得而知。還主張認識就是“見聞”和“思慮”的結合,“見聞”越廣博,“思慮”越精深,“博于外而尤精于內,討諸理而尤達于事?!?《慎言·潛心》)並強調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認為只有從實踐中得到的認識,才是“真知”,這是對古代認識論的重大發展。但由于階級的局限,仍然不能完全擺脫唯心主義的束縛。認為“道義者,心之天理也。”“天理充滿,無少虧欠”(同上)。還宣揚“孔子之道與太虛同量,與天地同體”(《雅述》上篇),說明理學對他的影響很深。
上一篇:王爾德,奧
下一篇:王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