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懷軍 【本書體例】
張讀
張讀(834——?),字圣用,深州人。(今河北深縣)。唐宣宗大中六年(852)登進士第,有俊才,累官至中書舍人,禮部侍郎,位終尚書左丞。著有《建中西狩錄》十卷、《宣室志》十卷傳于世。
天寶中,有趙生者,其先以文學顯。生兄弟數人,俱以進士明經入仕。獨生性魯鈍,雖讀書,但不能分句詳義,由是年壯尚不得為郡貢。常與兄弟友人會宴,盈坐朱綠相接,獨生白衣,甚為不樂。及酒酣,或靳之,生益慚且怒。
后一日,棄其家遁去,隱晉陽山,葺茅為舍。生有書百余編,芨而至山中,晝習夜息。雖寒熱切肌,食粟襲紵,不憚勞苦。而生蒙懵,力愈勤而功愈少。生愈恚怒,終不易其志。
后旬余,有翁衣褐來造之,因謂生曰:“吾子居深山中,讀古人書,豈有志于祿仕乎?雖然,學愈久而卒不能分句詳義,何蔽滯之甚邪?”生謝曰:“仆不敏,自度老且無用,故入深山,讀書自悅,雖不能達其精微,然必欲死于志業,不辱先人,又何及于祿仕也。”翁曰:“吾子之志甚堅,老夫雖無術能有補于郎君,但幸一謁我耳。”因征其所止,翁曰:“吾段氏子,家于山西大木之下。”言訖,忽亡所見。
生怪之,以為妖,遂徑往山西尋其跡,果有椴樹蕃茂。生曰:“豈非段氏子乎?”因持鍤發其下,得人參長尺余,甚肖所遇翁之貌。生曰:“吾聞人參能為怪者可愈疾。”遂瀹(yuè月)而食之。
自是醒然明悟,目所覽書,盡能窮奧。后歲余,以明經及第,歷官數任而卒。
(選自《宣室志》)
唐玄宗天寶年間,有位姓趙的書生,他的上代以文學上的成就而知名。趙生的幾位兄弟,也都以進士、明經作了官。只有趙生天生愚笨,雖然讀書,卻不能斷開文章的字句,理解它的意思。因此到了壯年仍得不到州郡貢舉的機會。一次,和兄弟朋友聚會宴飲,滿座都是穿紅色和綠色官服的人,只有趙生穿白衣,心里非常不愉快。等喝到酒酣耳熱的時候,有人嘲笑趙生,趙生愈加又羞愧又生氣。
第二天,離家而去,隱居到晉陽山中,用茅草搭蓋成房屋。趙生有一百多編書,用箱子運到了山中,白天讀書,晚上休息。雖然寒暑交侵,吃粗米著麻衣,也不怕艱苦。但由于趙生生性愚魯,用功越大反而收效越小。趙生更加氣惱,但始終不改變讀書的決心。
又過了十幾天,有一位穿黃黑色衣服的老人來拜訪他,對他說:“先生居住在深山里,苦讀古人詩書,莫非有意于求官嗎?雖欲如此,學習了很長時間卻最終不能斷開字句,明曉它的意義,為什么糊涂得這么厲害呀?”趙生說:“我不聰明,自忖年歲漸高而百無一用,因此隱入深山,以讀書娛樂自己,雖然不能體會到書中的精髓奧妙,但就是死在所從事的學業上,也決不辱沒祖輩,又怎么能說得上作官呢?”老人說:“先生讀書的決心很大,我雖然沒有辦法能對你有所幫助,但你最好到我那兒去一次。”于是趙生問老人的住處,老人說:“我是段家的后代,家住在山西面的大樹底下。”說完,一下子就不見了。
趙生很奇怪,以為遇到了妖精,便徑直去山的西邊尋找他的蹤影,果然有棵椴樹,很茂盛。趙生說:“這不就是段家的后代嗎?”于是用鐵锨挖掘它的下面,得到一支尺多長的人參,很象遇到的那個老翁的相貌。趙生自語道:“我聽說能夠通靈變化的人參可以治病。”于是煮熟吃了它。
從此以后,趙生變得聰明,理解力強了。所讀到的書籍,都能領會其中的深奧意義。過了一年多,以明經考試中了進士,任了好幾任官才死。
據傳說,某些草藥在歷經千年之后,可以通靈變化,如何首烏變小兒,茯苓化兔等。倘有緣服食這些靈藥,可以卻疾延年,甚至成仙。本篇即沿襲此說敷衍而成,其用意大概在于佐證中國藥學界對人參效用的傳統看法,故雖頗涉妖妄,亦有所本。作者努力將故事編排得入情入理,環環相扣,以期使人信其所言為不誣。
故事情節按時序一步步從容展開,沒有奇峰突起的波瀾,每一步都為下一步情節的發展充分醞釀鋪墊,由上到下是于情于理的必然。文章開頭,寫趙生愚鈍,“雖讀書,但不能分句詳意”,而在與兄弟友人會宴時所受到的嘲笑,使他加倍地感到羞慚惱怒,這種情形決定了他的離家隱居,為后來情節的發展拉開了序幕。
在山中住下來之后,作者又寫他怎樣不憚勞苦地矢志讀書,“力愈勤而功愈少,生愈恚怒,終不易其志”,由此才引起了“老翁”的感動。這位人參化成的“老翁”出現以后,并沒有立即幫忙,而是先用言語來試探考察他,等趙生慷慨激昂地發表一通演講之后,老翁確實感到了滿意,才決心犧牲自身來幫他。這個情節的詳細描述,同樣是為了將趙生的奇遇鋪墊得更加“入情入理”,使人相信不疑。最后終于水到渠成,趙生得食人參,“醒然明悟”,“以明經及第”。從頭逐步看來,各個情節相互銜接,過渡得十分自然,讓人感到作者依據成說演繹這篇故事的煞費苦心。事實上,作者的努力也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們雖不會相信他的故事,但即使不懂任何醫藥常識,僅憑此篇,也不由得嘆服人參的神奇效力。
中國古代的小說,常常不惜濃墨重彩,將子虛烏有的神仙怪誕之說描繪得活靈活現,有聲有色,以跌宕起伏的情節,炫奇夸妙,博人驚嘆。但這些故事無論怎樣有鼻子有眼,也只是為了吸引讀者,而非有意使人信其不妄。本篇顯然不同,它敘述平實,情節單純,其極力編排的目的正是為了教人深信不疑。因此,這種邏輯推演般地將故事情節一步步導向預構結果的寫法,不能不為本篇的一大特點。
文章的這一特點,使其在行文風格上給人一種從容不迫的印象。它除了體現在語言的平實,結構的完整上之外,主要還是情節的簡單純凈使然。作者沿著同一線索,按故事發展順序娓娓道來,中間沒有蕪雜的枝蔓,也沒有大的波瀾,而是節節相遞地從容展開。行文紆徐舒展,結構上明晰自然。
上一篇:趙溫叔
下一篇:路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