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魏晉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也是魏晉玄學的創始人之一。字輔嗣,魏國山陽(今河南焦作市)人,曾任尚書郎。少年即有高名,死時年僅24歲。王弼是唯心主義貴無論的主要代表,提出“以無為本”的客觀唯心主義本體論,把“道”或“無”說成是超感覺的不可認識的最高精神性的實體,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這一虛無的道派生出來的。他說:“道者,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況之曰道。寂然無體,不可為象。”(《論語釋疑》)道是無名無形的,不可體認,不可言說,它貫通一切事物而又沒有任何質的規定性。他還從本末方面論證了唯心主義本體論,認為“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老子》五十二章注)王弼所謂的體不是指的事物本質,而是一個脫離任何具體事物(末)的精神性本體。他的“崇本息末”的觀點明顯地宣稱精神性本體是第一性的,具體事物是第二性的。
在認識論問題上,王弼宣揚“言不盡意”的唯心主義認識論。他認為認識的對象不是客觀的事物,而是至高無上的本體“道”,認識“道”的方法是脫離外界事物,閉門玄想。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這就割裂了言、象、意的聯系,否認物象與言語的作用,直探本質,求得認識,這是一種神秘的直覺主義。在社會歷史觀方面,他從“萬物皆由道生”出發,提出“名教(有)出于自然(無)”,“以寡治眾”,“以少治多”等主張,為儒家的三綱五常披上了道家的外衣,為少數門閥士族的反動統治提供理論根據。著有《論語釋疑》、《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
上一篇:王廷相
下一篇:王愿堅的短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