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建立了中央集權制的北宋王朝,但是宋初的國策有許多消極因素,這些消極因素發展到北宋中期,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局面。四十年間政府文武官員增加近一倍,兵額增加近六倍,致使軍費、官費開支逐年猛增,而大官僚貴族兼并勢力的惡性發展,使政府稅收逐年減少,造成財政虧空,國家“積貧”。宋在對遼、夏戰爭中,連遭慘敗,結果無不是“屈己增幣”,加重了“積貧”“積弱”的困境。慶歷新政以后,社會矛盾激化,北宋統治者面臨“變置社稷”的嚴重危機,朝野上下,大聲疾呼變法。王安石變法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產生的一次地主階級自上而下的改革運動。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宋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出身普通官僚家庭。自幼從父游歷南北各地,深感社會積弊,青年時就立志在政治上有所作為。慶歷二年(1042)中進士,授官后即在所治州、縣內施展改革政治的抱負,興修水利,貸谷與民,發展生產,頗有成效。嘉祐三年(1058),上仁宗萬言《言事書》,舉述社會弊端,指出其根源是“患在不知法度”,提出變法主張,但是未被采用。治平四年(1067),神宗繼位,勵志圖新,召王安石入朝參知政事,倚重其變法立制,不久王安石拜相,主持變法。首先設立“三司條例司”,議行了一系列的以富國強兵為目的,以理財為主要內容的新法。主要內容有:均輸法。由政府派出發運使,總管東南六路財賦,按照“徙貴就遠,用近易遠”的原則,統一采購物資。目的在于糾正稅收流弊,防止富商大賈操縱物價,從他們手中“稍收輕重斂散之權歸公上”,并且可以“便轉輸,省勞費”,“去重斂,寬農民”。農田水利法。頒布《農田利害條約》,鼓勵各地開墾廢田,興修水利,建立堤防,擴大圩田和淤田,大規模的水利建設,由官府貸款。青苗法。規定各地政府在夏秋未熟之前,分二次貸錢糧給農戶,依戶等高下“抑配”,收成后加息十分之二償還。目的使農戶耕種時不至缺乏種子和糧食,防止豪強大姓乘青黃不接之急索取數倍之利。此外,上等戶也要依照定額借貸納息,為了“多取于兼并豪強,以濟貧弱”。免役法。廢除前此依戶等輪充職役的辦法,由政府出錢雇人充役,按戶等收免役錢,鄉村四等戶以下戶不納,原來可以免役的官戶,也要按照定額半數交納,稱助役錢。目的使充役農民回鄉生產,增加勞動人口。市易法。政府在京都開封設立市易務,以一百萬貫作為流動資金,收購或出售物資,調節物價,控制商業貿易。中小商人可以向市易務賒購貨物或貸款,年息二分。市易法從開封推行各地,目的使中小商人免受大商賈壓榨,限制豪強大賈壟斷市場和操縱物價的權利,把他們在商業上的“開闔斂散之權”奪回。方田均輸法。針對當時田產不實,賦稅不均的弊病,規定每年九月,由縣官丈量土地,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為一方,按土質肥瘠,分五等規定稅額。以清除“詭名挾佃”、“隱產漏稅”等弊端,增加政府稅收。除上述經濟方面諸法,還推行了旨在強兵的保甲法規定鄉村民戶十戶組成一保,五十戶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由有干才、物力高者任保長、大保長和都保正。凡家有兩丁以上的,都要抽一人為保丁。農閑軍訓,平日巡查,遇有“盜賊”報大保長追捕,知盜情不報者,同保人同坐治罪。將兵法。由北宋政府選用具有作戰經驗和能力的將官,專門負責對某一地區駐軍的軍事訓練,提高軍隊素質。保馬法。在開封府界和京東、京西、河東、河北、陜西等五路推行民戶代養官馬,凡養馬戶皆免征稅。這些新法次第實行近十五年,得到了預期效果:一、新法限制并打擊了大豪強、大官僚地主的各種經濟特權,改變了統治階級內部財產分配比例,使“天下之財大半歸于公室”,不僅政府增加了財政收入,也抑制了兼并的惡性發展。二、打擊了豪強大戶對廣大人民的瘋狂掠奪,使廣大農戶從事生產的條件獲得一些保證,階級矛盾相對緩和,穩定了北宋統治。三、農田水利、青苗、免役諸法的實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中央政府和各州縣所積錢粟“無不充衍”。變法初步扭轉了積貧的局勢,軍事力量也有所加強。在新法推行過程中始終存在著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和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的激烈斗爭。變法伊始,司馬光就與王安石就“理財”問題發生一次大爭論,以后兩人又多次致書進行爭論。王安石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無畏精神,力排阻力,推行新法,司馬光挾忿離開朝廷。每一項新法的推行,都毫無例外地遭到守舊派的攻擊和阻撓,改革派所賴以寄托的支柱神宗卻妥協和動搖,使改革派內部發生分裂。熙寧七年(1074)四月,王安石辭去相位,雖然在次年二月復相,但是已得不到神宗有力支持,變法無法繼續開展。九年(1075)十月,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其后新法雖然推行,但是已顯見無力。元豐八年(1085)神宗死,高太后起用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大臣,全部廢罷新法,變法失敗。王安石變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它在歷史上有深遠影響,列寧稱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我國學術界多年來也一直肯定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但是王安石變法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南宋以來就毀譽交爭,一直延續到現在,這種爭論也沒有停止。研究王安石變法的材料十分豐富,主要可參閱《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傳》、《宋史紀事本末》卷三七《王安石變法》、鄧廣銘《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漆俠《王安石變法》和散見在報刊雜志上的論文。
上一篇:王守仁
下一篇:王安石的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