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明代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字伯安,曾創辦陽明書院,學者稱陽明先生。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曾任兵部主事,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免職,不久復官。后以鎮壓農民起義和少數民族反明武裝,得到統治者的賞識,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卒謚文成公。他的著作,編為《王文成公全書》,其哲學著作有《傳習錄》和《大學問》等。
王守仁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主觀唯心主義學說,用以對抗程朱理學。認為“心”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本原。說“人者,天地萬物之心也;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之矣?!?《王文成公全書》卷六)指出“心”是無所不包的,整個宇宙萬物都存在于“心”中,“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同上,卷四)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所有的一切都說成是“心”派生的,沒有“心”也就沒有世界,也就沒有一切。為說明“心外無物”,又提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這就顛倒了意識與物質的關系,把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事物,說成是“心之所發”,“意之所在”,這就夸大和歪曲了意識的作用,認為意識是產生物質的,這是主觀唯心主義和唯我論。還強調“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同上,卷三)。反對朱熹把“理”作為宇宙的本原。認為“心即理”,“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同上,卷二)。主張“心明便是天理”。所謂“天理”,就是先驗的封建道德。否認“心”外有“理”,“理”存在于“心”,“心”是根本的。在認識論上,提出“致良知”的學說。認為“良知”是“心”的本質,是先天固有的,一切事物都包括在“良知”之中。這種天生的“良知”,就是不學自能的封建道德品質。人們的認識,就是“良知”的自我認識。要用這種反求內心的修養方法,達到所謂“萬物一體”的境界。在他看來,“良知者,心之本體”(同上),認為“良知”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根源。他提出“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同上,卷三)還認為“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同上,卷二)“良知”是一種天賦的封建道德,“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入子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同上,卷一)在“知”與“行”的關系上,主張“知行合一”,認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只為后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并進之說。”(同上)把“知”和“行”合而為一,混淆“知”“行”的界限,否認“知”“行”的對立統一關系。同時認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同上)就是說,“知”是根本的?!爸笔恰靶小钡膩碓矗靶小笔恰爸钡慕Y果;“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強調“知行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克服“人欲”或私心。他說:“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同上,卷三)宣揚“知行合一”的宗旨,就是使不符合封建主義“天理”的“人欲”去掉。主張“存天理,去人欲”,把封建道德說成是“天理”,要求去掉欲望,進行內心的道德修養,以達到“天理”。認為“圣人之所以為圣,只是此心存乎天理,而無人欲之雜。”(同上,卷一)只要去盡“人欲”,純是“天理”,才是“圣人”。在教育思想上,反對“鞭撻繩縛,若待拘囚”,主張“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以達到“自然日長日化”。他的學說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在當時和以后曾發生很大的影響,還傳到日本。陽明學對日本也有一定影響。
上一篇:王夫之
下一篇:王安石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