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因《岳陽樓記》而馳名,《岳陽樓記》因范仲淹而不朽。范仲淹的“憂患意識”及其思想境界,正如“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值得后人敬仰。
《岳陽樓記》流傳至今,成為代代相傳的文學經典,并非偶然。一篇《岳陽樓記》,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其深刻的家國道義、人生情懷,所體現的社會擔當意識,具有很強的鏡鑒意義。每每讀來,總是有一種“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切膚之感。
在中國古代,“十年寒窗”為的是“金榜題名”,所謂“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有的讀書人做了官,秉心為公,清正廉潔,以治國興邦為己任,做出了利國利民的貢獻,推動了歷史的進步,受到世代人民的崇敬;有的則以權謀私,對于國家命運、人民福祉,全然不放在心上,遭到人民的唾棄。范仲淹屬于前者,他的人格與思想境界,為后人樹立了一個典范,成為了歷史的精神財富,如同一盞照亮人性的燈塔,千年不滅,至今依然熠熠生輝,使后來者受益。
范仲淹在做官之前便立下了誓言:“大丈夫當以利澤民生為務?!边@話始終貫穿于他一生的行動之中。范仲淹37歲任浙江興化縣令時,當地每年海水漲潮,泛濫成災,沿海州縣往往民房沖毀,人畜傷亡,土地鹽堿荒蕪,百姓苦不堪言。范仲淹奏請上級,修筑“捍海堰”。他不避艱險,親自到海灘工地視察監工。為了民眾百姓的利益,他頂著各種反對的聲音與壓力,終于修成了一道攔海堤壩工程,保護了四個州10多萬人民的生命財產。當地百姓為范仲淹修祠紀念,將捍海堰稱為“范公堤”。
范仲淹55歲那年, 皇帝任命他為參知政事,在天章閣接見,讓他陳述對治理國家的意見。于是他上奏了《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了10個方面的治國理念與改革方案:一、明黜陟;二、抑僥幸;三、精貢舉;四、擇官長;五、均公田;六、厚農桑;七、修武備;八、減徭役;九、覃恩信;十、重命令。在這些建議中,他特別強調了考核官吏、嚴明獎懲的“治吏”原則,表達了“治國首先治吏”的理政思想。嚴禁以僥幸投機的手段謀取權利,精減不必要的官職,整頓吏治,重視教育,以德為先,杜絕官員貪賄腐敗。他認為,只有官與民同心同德,才能政清人和,國泰民安。
范仲淹的政治理念得到了宋仁宗的肯定,在慶歷年間開展了一場改革,史稱“慶歷新政”。慶歷革新順應歷史潮流,得到了廣大民眾和開明官吏的擁護,但由于某些措施損害了封建官僚階級的利益,朝廷中有人橫加阻撓,甚至對范仲淹惡意中傷,詆毀新政。最后使得革新未能貫徹到底,范仲淹被迫以壯志難酬的郁郁心情離開了朝廷。
北宋時期,始終存在著“邊患”的威脅,北有契丹,西有西夏。有一年,西夏舉兵入侵,當時陜西、寧夏一帶的官員將領御敵不力,夏兵攻城略地,長驅直入,邊境告急,朝野震動。當此國難之際,朝廷任命范仲淹為“陜西四路緣邊安撫使”,到險惡的西部邊疆指揮督戰。在受命出征之前,他做了周密的戰略思考,已經年近六旬且體衰多病的他,帶上兒子純祐,一起出征。
人人都知道,戰場乃生死危險之地。將帥出征,讓家屬孩子跟隨,真是世間少有。當時范仲淹長子范純祐只是19歲的青年,在殘酷的戰場,他讓自己的兒子深入戰陣,到前線修筑城堡,這無畏無私的精神鼓舞了士氣。加之他優秀的軍事指揮才能,最后終于取得了捍衛疆域的勝利,逼迫西夏國王李元昊簽訂了和議。范仲淹的威名,從此在西夏官兵中廣為流傳,說他“胸中有十萬甲兵”。
范仲淹做官,心里想的是國家與人民。他在為母守喪期間,仍然心懷國家事,“不以一身之戚,而忘天下之憂”,冒哀向朝廷建言,寫出萬余言的《上執政書》,針對當時存在的弊政與守舊思潮,陳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變革思想,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備戎狄,杜奸雄,明國聽”的治國理念,為通過變革使國家富強而呼吁。他直指一些地方官員是應付上級很費心,宴會吃喝很積極,心不在政務,事不問民情,甚至貪贓枉法,顛倒是非……這樣的官員主政一方,怎能不腐敗、不壞事呢?
范仲淹作為國家官吏,十分注重個人品德的修養,做到了真正的廉潔奉公和與人為善。他既做過地方的基層官吏,也做過朝廷的參知政事,無論是言微權輕還是官高權重,他都是持身儉約,自甘清貧。他的親人家屬都過著清淡的布衣生活,他時常教育子女,要多讀書,立大志,不要單純追求物質享受,以古代顏回“身在陋巷,簞食瓢飲,不改其樂”來教育孩子們磨煉艱苦奮斗的意志。他從不收取他人饋贈,拒收一切禮財,包括給人撰寫碑文的酬金。他把自己的錢大量用于恤孤濟貧。辦學校,買義田,創辦公益事業。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晚年創辦了“范氏義莊”。 “范氏義莊”是一個閃爍著先進社會思想之光的創舉。這個“義莊”是基于消除貧困、追求生活平等的社會思想而建立的。他以平生俸祿積蓄購買土地,將耕種經營的收獲,歸為“義莊”公有,按需要平均供給人們作為生活消費,凡衣食婚喪所需,皆從設有管理機構的“義莊”按規定支取?!胺妒狭x莊”延續時間達數百年之久,它“不僅開宋代賑濟、福利制度的先河,也成為近代扶貧事業的濫觴”。范仲淹首創“義莊”,雖然范圍局限于宗族之間,但其“化私為公”的意義卻是巨大而深遠的,“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與愛心奉獻精神,在當今仍然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范仲淹64歲那年,由青州調往潁州時,他扶病上路,途至徐州,因勞瘁病重而逝。臨死前寫就的《遺表》,內容全是對國家前途利害的建議,對自己家屬私人之事一字未及。他生前為官,不營家產,不置豪宅,喪葬之時,竟然沒有一件新的衣服穿在身上!辦理喪葬的費用也是依靠朋友的集資幫助?!皵繜o新衣,友人醵資以奉葬?!?/p>
哀哉!偉哉!如此官吏,如此人生,如此為公忘私,如此愛國親民,怎能不令后人崇仰呢?
上一篇:金仁順《山水間》
下一篇:《披著婚紗的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