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年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人。出身于中下層官僚家庭。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作為北宋杰出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特別強調文學的社會作用,主張為文要“有補于世”,重視詩文的實用價值。因此,他的詩文表現了他的政治改革家的思想和風度,有十分濃厚的政治色彩,直接服務于他的政治斗爭。
王安石的散文多是有關政治、學術和社會問題的理論性文章。代表作有《答司馬諫議書》、《讀孟嘗君傳》等。這類文章大都針對時弊有感而發,分析透辟,論斷果決,主張明確,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從中可看出王安石的遠見卓識和堅定意志。《答司馬諫議書》是寫給反對變法的右諫議大夫司馬光的一封回信,僅有三百五十多字。文中從事實出發,逐一駁斥了司馬光對變法的指責,言簡意賅,擊中要害,措詞委婉而堅強有力,顯示了嚴峻、矯健的藝術風格。《讀孟嘗君傳》有理有據地分析歷史事實,向流行已久的傳統看法挑戰,是一篇不足百字的翻案文章,體現了王安石政治改革家的精神面貌。王安石的游記散文《游褒禪山記》也很有名,它通過游褒禪山的見聞,說明追求遠大理想和在學向上有所創造必須有堅強意志的道理,體現了議論化的特點。總的看來,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獨具一格。舊時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的詩歌多具有充實的政治內容和鮮明的傾向性。代表作有《河北民》、《明妃曲》、《賈生》、《后元豐行》、《泊船瓜洲》等。他的早期詩歌政論性較強,于議論中兼有敘事并抒發感情,揭露了北宋王朝面臨的重重社會矛盾,表達了詩人對時事國情的關注和憂慮。后期,王安石寫了許多寫景抒情的小詩,如《泊船瓜洲》、《江上》、《書湖陰先生壁》等,構思新穎,意境鮮明,早年簡勁剛健的詩風轉為含蓄委婉。這些小詩體現了王安石錘字煉句的功夫,在藝術上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被稱為“半山體”(王安石晚年號半山),深受南宋一些詩人的喜愛。
王安石的詞所傳不多,較著名的是《桂枝香·金陵懷古》(“登臨送目”),被譽為“一洗五代舊習”的詠史抒懷之作。
王安石以他的詩文創作支持了歐陽修倡導的詩文革新運動并鞏固了這次運動的成果,對掃蕩西昆體的殘余影響有較大貢獻,推動了宋代詩文的發展。他的一些詩說理議論過多,對詩的韻味有所損傷。有的詩喜用奇字險韻和生僻典故,這對后世詩歌也有不良影響。
上一篇:王安石變法
下一篇:王實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