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幕詩劇。古印度詩人、戲劇家迦梨陀娑的代表作,全名應譯為《由于一種信物而重新找到沙恭達羅記》。取材于史詩《摩訶婆羅多》和一些往事書,最可能的是《蓮花往事書》。史詩中的故事較簡單:國王豆扇陀打獵在林中愛上了凈修林仙人義女沙恭達羅,并以干闥婆方式(自由戀愛)結婚。幾年之后沙恭達羅帶子前去尋夫,國王翻臉不認,這時上天傳出聲音,國王才奉命認妻領子。《蓮花往事書》中增加了一個有關信物的情節:國王臨行時留下一枚戒指,做為來日相認的信物。國王走后沙恭達羅因思夫心煩怠慢了一位仙人,仙人詛咒她沒有信物不能相認。沙恭達羅去找國王時真的丟了戒指,遭到了懲罰。后來找到了信物,這才夫妻團圓。迦梨陀娑借用了這個故事,情節上沒有做太大的改動,但經過巨大的藝術加工,使古老的故事具有了新的生命。通過國王豆扇陀尋歡作樂與沙恭達羅追求真正愛情之間的戲劇沖突,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理想中的少女形象,體現了戲劇家對忠貞不渝的愛情的歌頌,同時也反映了某些社會問題,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沙恭達羅是一個仙人與天女的女兒,被遺棄之后由凈修林修士干婆收為義女,她一直在林中生活長大。她用荷花、樹葉把自己打扮起來,從內心到外表都有大自然純樸的美,被稱為“林中的野花”。她天真、善良,追求愛情,見到國王豆扇陀就同他傾心相愛,感情真摯強烈,并勇敢地沖破宗教思想束縛,同國王秘密結婚,這時她的心中就只有愛人。當國王拒不相認的時候,她責罵國王是“騙子”,“口蜜腹劍”,靠自己的斗爭最后終于得到了圓滿的結局。豆扇陀的形象具有復雜性。一方面做為一個國王他追求沙恭達羅是為了享受,把沙恭達羅的美貌當成享樂的對象,得到滿足之后就將她遺棄。但另一方面,做為一個情人,他為沙恭達羅的美貌所傾倒,同她相愛,失去記憶不能相認;恢復記憶之后感到悔恨,表現了深沉真摯的感情。在這個人物身上為了寄托人們對愛情的美好愿望增加了信物的情節,它借以表明國王不認沙恭達羅并非本意,為國王的過失做開脫。《沙恭達羅》描寫了一個半人半仙的世界,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在一起。抒情性很強,沙恭達羅林中告別的場面已成為不朽的抒情詩篇。結構上銜接自然,波平浪起,引人入勝。注意人物性格刻劃,運用了富于個性化的語言,既切合人物的身分,又含哲理性。《沙恭達羅》在亞洲許多國家早有譯本,到處受到歡迎。十八世紀傳入歐洲,特別受到歌德、席勒的推崇。
上一篇:沙夫
下一篇: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