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現代詩人、散文家。字佩弦,江蘇揚州人。文學研究會成員。“五四”初年即創作新詩,是新詩最早刊物——《詩》的編者之一;后又從事散文創作。先后曾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抗日戰爭勝利后,積極支持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學生運動,在反對美帝扶植日本軍國主義斗爭中,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受到毛澤東同志的贊揚。1948年因貧病在北京逝世。著作有詩、散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文學論著《詩言志辨》、《新詩雜話》、《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等二十七種,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了《朱自清詩文集》(4冊),195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朱自清詩文選集》。
朱自清寫有新詩四十余首,收《蹤跡》(1924)(第一輯)和《雪朝》(1922),抒寫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光明的期望。《煤》、《北河沿的路燈》(1920)寄托了向往來來,渴望光明之情。《人間》(1921)描寫“歧路中彷徨的我”,因得到勞動者的“指點”、“招呼”而感興奮;有些詩如《悵惘》(1920)、《匆匆》(1922)則表現了幻滅后的苦悶和悵惘情緒;《小艙中的現代》(1922)描寫客輪中所見的小販的叫賣和乞者的哀鳴,詩人從這里“悄然認識了那窒息著似的時代”。著名長詩《毀滅》(1922)抒寫了自己思想感情上的空虛寂寞,矛盾苦悶,并決心擺脫幻想,腳踏實地地去正視人生之路。《送韓伯畫往俄國》(1920)把社會主義的蘇聯比為美麗的“紅云”,予以熱情歌頌;《贈A·S》(1924)對那要推倒反動派的“黃金的王宮”,“要建紅色的天國在地上”的革命者,表示了真摯的敬重;《血歌》(1925)表現了對帝國主義反動派制造“五卅”慘案的憤怒。這些詩作表現了一個正直愛國的知識分子的追求及其思想發展的印跡,風格樸實,感情真摯,語言洗煉,形式活潑,較早期白話詩更多地擺脫了舊詩詞的束縛,為新詩發展做出了貢獻。
朱自清的主要成就是散文創作。先后寫有上百篇散文,內容多樣,風格也不盡相同。偏重寫兒女情長的《背影》(1925)、《兒女》(1927)、《給亡婦》(1933)等,抒情與敘事相糅合,樸素細膩,真摯而又深沉;描寫風光景物的《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19223)、《綠》(1924)、《荷塘月色》(1927)等,抒情與描寫相結合,情景交融,綺麗纖秾,富有濃郁的詩情畫意;以批判揭露為主的《生命的價格——七毛錢》(1924)、《白種人——上帝的驕子》(1925)、《執政府大屠殺記》(1926)等,敘事與議論相結合,愛憎情感滲透其中,在敘事與議論中,抒發了對現實的憤懣,表達了揭露和控訴。《歐游雜記》、《倫敦雜記》等游記散文,各篇以記景為主,感情色彩頗淡,但記敘與描述極為具體細微,真切可感。朱自清的散文具有樸實純正的新鮮作風,文體完美,文筆秀麗,語言洗煉,創造了地道的“美文”,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話”的迷信,為現代散文建設,提供了寶貴的藝術經驗。
上一篇:朱熹的文學觀點
下一篇:李世民與“貞觀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