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1873—1929),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杰出的宣傳家,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字卓如,號任公,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出生于小地主家庭。十一歲中秀才,十六歲中舉人,后結識晚清著名思想家康有為,為其“非常異義可怪之論”所吸引,拜康氏為師,成為康氏得意門生,全盤接受康氏思想,開始走上維新之路。光緒二十一年(1895)赴北京參加會試,與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要求朝廷變法。后積極支持康有為變法維新活動,并以《時務報》為陣地,揭露封建專制腐朽,闡述維新變法的必要,一時與康有為齊名,時稱“康梁”。戊戌變法期間,他以六品卿銜辦京師大學堂和譯書局。變法失敗后逃亡日本,初編《清議報》,繼編《新民叢報》,堅持保皇立場,反對資產階級革命,主張君主立憲。但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對當時知識界影響很大。辛亥革命后曾支持袁世凱,反對國民黨。袁世凱妄圖稱帝的野心暴露后,他堅決反袁,策動蔡鍔組織護國軍討袁。反袁勝利后曾積極參與政治,并反對康有為與張勛復辟帝制。晚年潛心于學術研究和教育工作。其《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是很有價值的學術著作;《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對史學界有巨大影響。重病纏身之時仍努力寫作《中國文化史》,并編寫《辛稼軒先生年譜》。其著作洋洋約一千五百萬字,集為《飲冰室合集》。
梁啟超對晚清文學的發展有多方面的影響。他曾提倡“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對沖擊詩壇的傳統保守勢力發揮了作用,對“新派詩”的產生和發展,對晚清小說的繁榮起到了促進作用。他的詩力求打破舊的傳統形式,以“舊意境含新風格”,把新思想、新知識、新名詞和口語引入舊體中,自由抒寫,表達出積極樂觀的情緒和追求理想的精神,如《雷庵行》、《讀陸放翁集》等。他的政論散文平易酣暢,“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富于鼓動性,號為“新文體”,當時極有影響,一時“學者競效之”。著名論文有《少年中國說》、《呵旁觀者文》、《新民說》等。他的新體散文充分發揮了散文的宣傳教育作用,密切配合了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對舊的傳統古文是一次猛烈沖擊,也為晚清文體的解放和“五四”的白話文運動開辟了道路。梁啟超還曾嘗試利用小說和戲曲表現“新思想”,表現了探索更新的精神。在晚清文學發展中,梁啟超是一位做出了巨大成績、具有多方面影響的改良派作家。
上一篇:梁啟超
下一篇:梁斌及其《紅旗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