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重要哲學著作。亞里士多德生前寫了大量的著作,其中包括許多講義、講稿和材料。但在他生前,幾乎沒有整理和公開流傳過。死后,他的大量手稿由呂克昂學園的第一代繼承人特奧費拉圖斯收藏。直到公元前140年左右,學園的第十一代繼承人安德羅尼克才將這些手稿分門別類的加以整理,編纂成書。安德羅尼克將亞里士多德寫的關于自然事物那部分著作編在一起,定名為《物理學》。把關于抽象本體理論的著作編在一起,排在《物理學》后面,稱作《物理學后諸篇》。亞里士多德自己將這部分思想叫作第一哲學,表示它是高于其他研究具體事物的各門科學的。根據此意,中文就將《物理學后諸篇》譯作《形而上學》。該書共十四卷。第一卷:概述亞里士多德之前諸哲學家的思想。第二卷:一般地討論研究哲學的問題,可看作是學習哲學的導言。第三卷:提出哲學必須研究的十幾個問題。第四卷:討論哲學研究的范圍和對象。第五卷:分析了三十個哲學術語。第六卷:分析不同的學科和存在。第七卷:討論本質。第八卷:討論質料和形式。第九卷:討論潛能和現實。第十卷:討論“一”和“多”等范疇。第十一卷:前七章是第三、四、六卷的內容摘要;后五章是《物理學》第二、三、四卷的選錄。第十二卷:前五章討論可感覺的本體;后五章討論不朽的本體。第十三、十四卷:討論數學對象和理念是不是本體。全書的中心是關于本體的問題。主要是研究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產生、運動變化的最根本、最原始的原因,也就是第一因。關于第一因的學問亞里士多德稱之為“第一哲學”。
該書首先對古希臘先前諸哲學家的思想進行了評述,指出古希臘以往哲學家雖都致力于世界本原的探討,但在觀點上是片面的,在敘述上是晦澀的,他們或完全忽略了事物變動的原因,或者對本原的了解不正確,因此對本原問題都沒有說清楚。
書中對柏拉圖的唯心主義理念論作了尖銳的批判,指出他把事物和本體脫離開來,以事物之外獨立存在的理念為事物的根本原因是極其荒謬的。第一,柏拉圖的理念論不能說明事物的存在。因為離開個別事物的一般理念是不存在的。他說,不可能設想在個別的房屋之外,還存在一般的房屋。他認為,柏拉圖理念論的最根本錯誤,就在于將“普遍的東西從個別的東西中分離開來。”第二,柏拉圖把具體事物看成理念的“摹本”、“影子”,具體事物“分有”理念等說法,只不過是使用空虛的語言和詩意的比喻而已,完全不能說明問題。第三,柏拉圖用永恒不變的理念無法說明事物的運動和變化。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理念論的批判,切中了唯心主義的要害,對此列寧給予很高評價,認為“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的‘理念’的批判,是對唯心主義,即一般唯心主義的批判”(《列寧全集》第38卷,第313頁)。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著重討論了“第一哲學”研究的對象問題。他指出:第一哲學是“專門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借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屬性”,即研究世界的本原問題,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問題。為此亞里士多德提出了“實體說”、“四因論”、“形式質料說”、“潛能現實說”等。
書中認為實體是形成萬物的最基本的原始的東西,它是一切東西的主體或基質、基礎。“事物中最能稱之為實體的莫過于水、火、土、氣了,萬物皆由四者組成。”這表明了作者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但書中對實體的一些看法,也表現出亞里士多德動搖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他一方面提出質料、形式以及個別事物都是實體;另一方面又強調形式是最后的最根本的實體,背離了自己提出的個體事物才是第一實體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為說明個體事物的存在和變化,書中提出了四因說。亞里士多德認為,事物是由四個原因而形成有了這四個原因,事物才能產生、變化和發展。這四個原因是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質料因是構成事物的最初基質、原料。形式因是事物的形式結構。動力因是使一定的質料取得一定的形式結構的力量。目的因是某一具體事物的形成所追求的目的。在四因說的基礎上,亞里士多德又進一步把它們歸結為質料和形式兩種原因,而把動力因和目的因都歸結到形式因之中。這樣他就用“形式質料說”來解釋事物的發生和變化。一個事物的形成就是質料的形式化,以求達到其自身目的的過程。這種自身目的的實現,他稱為“隱德來希”。他認為,在任何一個個體事物中,質料和形式是不能分離的。凡存在的個體必定是質料和形式的結合。書中還認為,質料和形式的關系就是潛能和現實的關系。質料還未具有形式的時候,它只是一種“潛能”,而當質料具有形式的時候,它就成為現實的東西了。從質料到形式的過程,就是從潛在東西發展成為現實的東西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運動。書中的這些觀點表明了亞里士多德的唯物主義傾向和可貴的辯證法思想。
書中在談到質料和形式在事物中的地位和作用時指出,質料本身是一種無形無狀的原始基質,是消極被動的;而形式是決定事物存在和本質,并推動事物運動的力量,它是積極、主動的。亞里士多德還認為質料和形式的區別是相對的,一個具體事物,對它上一層事物說,是它的質料,對它下一層的事物說,就是它的形式。根據質料和形式的相對性原則,他推演出一個完全沒有形式的“純質料”,以及完全沒有質料的“純形式”。在他看來,這種純形式是永恒的、不動的第一推動者,是引起運動變化的“第一動因”。這個第一推動者就是神。神是萬物的第一動力因,并作為萬物所追求的目的。亞里士多德關于第一推動者的觀點,具有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
書中對認識論也作了論述。強調感覺不能產生于自身,必須有對象先于感覺而存在,然后才能有感覺產生。感覺之外的客觀事物是第一性的,是引起感覺的原因、基礎。該書在強調認識開始于感覺的前提下,重視理性思維在認識中的作用,指出,感覺經驗“只知事物之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人們只有通過理性認識活動,才能了解事物的原因和本質。
該書的哲學觀點充分表現出亞里士多德搖擺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之間的特征。一方面強調個體事物的實在性,探討了一般和個別、可能性和現實性、一與多的對立統一關系,表現了作者的唯物主義傾向,并顯露出辯證法的萌芽。另一方面,又承認神是原始動因,并且在許多地方弄不清一般與個別、概念和感覺、本質和現象等的辯證關系,陷入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混亂。
《形而上學》一書內容涉獵廣泛,思想豐富,加上作者本人又是古希臘最淵博的學者,因此,該書對歐洲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廣泛的影響。由于書中對先前哲學的發展作了總結,因此,對于了解和研究古希臘哲學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上一篇:當代文學
下一篇:形而上學唯物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