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英國唯物主義和實驗科學的始祖,近代唯物主義經驗論的第一個代表,近代歸納法的奠基人。他出身貴族官僚家庭,12歲進劍橋大學學習,擔任過總檢察官、掌璽大臣、大法官等職,晚年被迫離開政界,專門從事著述。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論學術的進步》等。
在政治上,他是新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擁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但在國會與王權的斗爭中,站在國會一邊,反對“君權神授”、“君權無限”等反動觀點,主張用法律約束君主的權力。他主張改革舊教,改革舊的教義和禮儀。他積極支持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宣傳對外擴張、稱霸世界的主張。
在哲學上,他繼文藝復興時期先進思想家之后,對經院哲學進行了更有力的批判。他認為經院哲學脫離實際,玩弄空洞概念,阻礙著人們認識真理的道路。他對經院哲學的批判集中表現在他對“四假相”的批判上。培根認為,真正的科學必須面向自然。自然是物質的,物質的最主要的性質是運動,認識的目的就是要發現作為決定事物性質的基礎和規律的“形式”。在認識中所得到的感覺經驗是可靠的,它是一切知識的基礎。但認識不能僅僅停留在感性上,而應該與理性結合起來。他斥責經院哲學家就象蜘蛛那樣,只會從肚子里吐絲結網,同時又批判狹隘的經驗主義者就象螞蟻那樣,只會收集材料,而不會加工使用。他認為,真正的哲學家應當象蜜蜂,既能收集材料,又能消化加工。他還詳細地論述了消化加工感性材料的方法,即歸納法。培根的歸納法是對當時自然科學方法論的總結,為現代科學的歸納法奠定了基礎。但他沒對演繹法予以足夠的重視,并把自然科學研究中的孤立靜止的方法移植到哲學中,形成了近代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除此之外,培根認為神學和哲學各有真理,兩者并行不悖,這是他的唯物主義經驗論不徹底的表現。
上一篇:建安七子
下一篇:張東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