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稱出于《典論·論文》,指孔融(153-208),今存輯本《孔少府集》一卷;陳琳(?-217),今傳《陳記室集》輯本一卷;王粲(177-217),今傳《王侍中集》輯本一卷;徐干(171-217),后人輯有《徐偉長集》;阮瑀(?-212),今傳《阮元瑜集》輯本一卷;應玚(?-217),今傳明人輯《應德璉集》一卷;劉楨(?-217),今存《劉公干集》輯本一卷。孔融政治上反對曹操,其余六人都依附曹操,是鄴下集團的文人。
王粲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其《七哀詩》突出反映了軍閥混戰所造成的慘象和人民的苦難,對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他的《登樓賦》寫亂離之感,思鄉之情和壯志不得舒展的愁恨,景情結合,明白曉暢,開抒情小賦的先河。劉楨的詩在當時頗有名氣。《贈從弟》三首是代表作,主要是抒寫個人的抱負和志趣。其第二首通過比興手法寫出了剛正不阿之士的節操,表現了詩人不向惡勢力妥協的品格。陳琳和阮瑀都以擅長公牘文書著名當時。陳琳的《為袁紹檄豫州》,阮瑀的《為曹公作書與孫權》都多用排比對偶句式,具有很大的鼓舞力量。陳琳、阮瑀的詩歌也寫得很好。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感情坦率,語言樸實,對繁重的徭役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揭露得很深刻。阮瑀的《駕出北郭門行》揭露了封建社會家庭關系的冷酷無情,描寫真實生動,具有很強的感人力量。徐干的情詩《室思》寫得一往深情。應玚的詩比較平淡。孔融的成就主要是散文。他的《論盛孝章書》和《薦禰衡表》,氣勢宏偉,辭藻華麗,駢儷成分也較濃。建安七子的作品,特別是詩歌創作,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種積極的慷慨之氣,為建安文學共同特征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上一篇:廖仲愷
下一篇:弗蘭西斯·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