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對文學藝術的看法,見于《莊子》。莊子的文學思想,是老子文學思想的繼承和發揮。老子(春秋末期道家學派的代表)提倡“無為”,主張“絕圣棄智”,鼓吹“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見《老子》)。而莊子對人們所創造的文化學術,包括文學藝術,所持的否定態度,比起老子來,表述得就更為具體和徹底。
他在《莊子·胠篋》中認為,圣人和他所提倡的仁義禮樂,就是大盜興起的根源;主張毀滅仁義及一切文化和器械,包括珠玉、符璽、斗稱、竽瑟、鉤繩、規矩、文章、五采等,使人們回復到原始狀態中去。他在其它一些篇章,如《駢拇》、《馬蹄》、《天地》等篇中,也都表現出類似的看法。從莊子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他對智慧、文采、音樂、美術工藝等均持否定的態度。基于這樣的看法,他對文獻典籍和言辭,也持同樣的態度。他在《天道》中認為,圣人之書,不過是古人的糟粕。認為事象的實際和事物的道理不可言傳,“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從而在道理上否定了書籍和言辭具有表達人們思想和理論認識的作用。但是莊子的寫作實踐表明,他自己的人生感受和對許多社會問題的看法,正是通過他的言辭和他所采用的種種寫作技巧明白清楚地表達出來。他的理論觀點與他的寫作實踐相矛盾。
莊子還有一些關于任乎自然,精通技藝,達于神妙境界的意見。不過莊子這方面的看法,不是有意識地針對文學藝術問題而發的,而是他在談及人生感受和某些哲學問題時表述出來的。他通過一些寓言故事表達自己的看法。這些看法,對后代的文學理論很有影響。如《輪扁斫輪》(《天道》),寫一個斫輪的老匠人輪扁,同桓公的談話,說到他的斫削車輪的純熟技巧,“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于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莊子以此對桓公說明,“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指圣人之書),古人之糟魄已夫。”但是他在這里卻講了技藝能夠達到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妙境界。這一類內容的故事,還有“庖丁解牛”、“痀僂承蜩”、“呂梁丈夫”等。莊子用這些故事,闡明只有任乎自然,駕馭“道”,才能達到神化自如的境界。而這些故事在客觀上還說明不斷實踐,專心致志,掌握規律,對于精通技藝的重要。莊子這方面的看法,給后代文學理論批評以啟發。如魏曹丕《典論·論文》,在談到文氣時,強調氣的“不可力強而致”,“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西晉陸機《文賦》中,談及文章的寫作時說,有先輩的作品作榜樣,可以就近取法,“若夫隨手之變,良難以辭逮”;其他如劉勰《文心雕龍·神思》中談到構思的微妙,韓愈《答李翊書》和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談到專心從事寫作的問題,也都受到了莊子思想的一些影響。
莊子還有關于文章浪漫主義風格的闡述。他在《莊子·天下》中說,他的文章是“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放任而不拘執,不持一端之見。說由于社會動亂和政治混濁,他不能講嚴正的話,而只能用無心之言來推演,引用為人們所重之言使人覺得真實,運用寓言來推廣道理。并且說他的書雖然奇特,卻能婉轉述理;他的言辭雖然變化多端,卻蔚為奇觀。這是我國古代文學理論領域最早出現的浪漫主義的論述。這些看法同他的文章所具有的特點,如想象豐富,使用大量的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進行說理,汪洋辟闔,儀態萬方,語言恣肆,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情況相符。致使他的理論觀點成為他的創作實踐的總結,極具特色,而不可多得。
上一篇:莊子
下一篇:慶歷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