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慶歷年間以范仲淹為首的一次政治改革。宋初以來,由于政府各級官吏逐年猛增,軍隊無限擴充,皇室侈靡、腐化,賞賜無度,對西夏戰爭和契丹渝盟,軍費與歲幣大量增加,國家財政空虛。宋政府轉嫁危機,加重對人民剝削,大官僚地主兼并土地日益劇烈,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矛盾激化,各地陸續發生農民起義,社會危機加深。統治階級部分人士,為了克服危機,相繼提出改革意見。慶歷三年(1043),仁宗任用范仲淹參知政事,富弼、韓琦為樞密副使,責成他們條列當世急務,克服危機,“興致太平”。九月,范仲淹提出十項改革方案:(一)“明黜陟”。改革文官三年一遷的磨勘法,按政績好壞分別升降。(二)“抑僥幸”。對貴族子弟恩蔭制度嚴格限制。(三)“精貢舉”。改變專以詩文墨義取士舊制,著重策論和經學。(四)“擇官長”。嚴格選擇轉運使、提點刑獄及各州縣長官。(五)“均公田”。政府官員按等級給“職田”,防止貪污。(六)“厚農桑”。提倡各地吏民陳報有關農桑的可興之利和可去之害。各地開河渠筑堤堰陂塘。(七)“修武備”。京師召募捍衛朝廷衛兵五萬。(八)“減徭役”。裁并州縣建置,相對減少徭役。(九)“覃恩信”。朝延赦令,各地必須執行。(十)“重命令”。各地法令由朝廷統一。疏上,大部分被仁宗采用,頒行全國,號稱“新政”。由于新政觸犯貴族官僚的特權,實行時遭到強烈的反對。次年,范仲淹出任陜西河東宣撫使,抵御西夏。朝中對新法謗議愈甚。夏竦中傷范仲淹等人為朋黨。范、富、韓及歐陽修等人被排斥出朝廷。慶歷五年(1045),仁宗下詔罷廢關于磨勘和恩蔭的新法,推行不及一年的“新政”失敗。研究這一問題,可參閱《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傳》,《宋史紀事本末》卷二九《慶歷黨議》。
上一篇:莊子的文學思想
下一篇:庫恩·貝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