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小說的紀念碑式的作品。寫的是善良的無辜者在封建專制制度下遭到摧殘和迫害的悲劇。故事發生在十五世紀路易十一統治下的巴黎。女主人公愛斯梅哈爾達是一個美麗、純潔的吉卜賽少女,在巴黎街頭賣藝為生。圣母院教堂的副主教克羅德對她動了邪念,指使畸形奇丑的撞鐘人加西莫多深夜劫持少女。愛斯梅哈爾達被弓箭隊長法比斯救下,她從此愛上了這個輕薄的青年軍官,這引起了克羅德的忌恨,他趁這對男女幽會之際刺傷法比斯,并嫁禍于少女,少女被判死刑。行刑之日,對少女懷有愛慕之情的加西莫多把她從刑場救出,安置在圣母樓上避難。但教會誣諂少女為女巫,法院決定將她逮捕。為了營救少女,巴黎下層社會的乞丐和流浪人圍攻圣母院,國王派法比斯率兵前去鎮壓。混戰中克羅德搶走少女,威逼她屈從自己的獸欲,遭到堅決拒絕后,便把她交給追捕的官兵,在圣母樓上看著她被送上絞架。憤怒的加西莫多把克羅德從樓頂上推下去摔死。即日,加西莫多失蹤。兩年后,人們在墓地發現他的尸骨與少女的尸骨相抱在一起,當人們想把他們分開時,已經是一堆灰燼。這部作品忠實地完成了雨果給小說規定的任務:“給當代的事件作出光輝或陰暗的反映”。它寫的是歷史題材,卻注入了現實生活的內容,突出了反封建反教會的主題。主人公愛斯梅哈爾達是真、善、美統一的理想化人物形象;克羅德是道貌岸然,心靈骯臟的封建教會勢力的代表;加西莫多相貌奇丑,被愛斯梅哈爾達的美貌和仁愛從愚頑和冷漠中拯救出來,培養了美好的心靈。小說通過以上人物形象,反映作者對美與丑的審美理解,宣揚了用仁愛創造奇跡,改造人的精神面貌的觀點。作品中的人物奇特非凡,環境非同尋常,無論是描寫還是敘述都帶有濃烈的抒情色彩和主觀想象。對照手法的運用十分突出:有兩個王朝、兩個國王、兩種審問、兩種命運的對比;有外形的美與丑、心靈的善與惡、情感的真與偽的對比,這些都充分體現了雨果的浪漫主義的藝術特色。
上一篇:巴黎和會
下一篇:布匿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