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漢卿是元雜劇的奠基人,被后人列為“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雜劇深刻地再現了元代的社會現實,鮮明地表現了當時社會的根本矛盾,即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矛盾,充滿了濃郁的時代氣息。其反映社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在古代作家中是罕見的。他的雜劇體現了元代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特征:高利貸的盤剝,“權豪勢要”的種種罪行,官府的黑暗,下層人民的悲苦命運等等。這一切都寄寓著他對現實社會上層統治者的無情批判。關漢卿對被壓迫者充滿了同情。他的作品的主人公多半是被壓迫者。寫得最多的是一些普通婦女的形象,如童養媳竇娥、妓女趙盼兒、杜蕊娘、婢女燕燕、寡婦譚記兒、張珪的妻子李氏、繼母王婆婆等等。她們雖然出身卑賤,社會地位低下,遭受統治階級的種種欺凌迫害,但卻不是逆來順受的弱女子,而是充滿了斗爭精神的反抗者,而且在反壓迫的斗爭中,都顯示出她們正直、善良的品格和無比的勇敢和智慧。同時關漢卿更滿懷激情,描寫了她們的勝利。因此關漢卿的雜劇里充滿了樂觀的戰斗精神,它通過作品的主人公向人們指出了對黑暗現實的積極態度。
關漢卿是當行的劇作家。他的雜劇在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也是突出的。他十分重視舞臺藝術的實踐,不論在情節結構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刻畫,還是在戲劇語言的運用上,都有重大的開拓和建樹。情節的展開,人物和事件的安排都符合舞臺演出的要求,關目的處理變化多端,很富有戲劇性。關漢卿雜劇的語言,是從人民群眾活生生的語言中提煉出來的,保持了生活的本色,通俗、自然、質樸、真切,不雕琢,無藻飾,並且處處注意到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如竇娥、趙盼兒、譚記兒、王瑞蘭,以至于關羽等,都能夠隨著人物身分、性格的不同,生活環境的差異,顯示出不同的色彩。賓白采用了方言俚語,通俗易懂,活潑生動。曲詞更是鮮明形象,既明白曉暢,而又富有詩意。關漢卿雜劇的語言起到了開一代風氣的作用。關漢卿被公認為元雜劇本色派的代表作家。他藝術語言本色派的特點十分突出,和王實甫、白樸等文彩派作家的語言有著明顯的不同。1958年,關漢卿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國際國內都展開了關漢卿創作七百年的紀念活動。作為一個偉大的戲曲作家,關漢卿在我國戲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上一篇:關漢卿雜劇的代表作
下一篇:興中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