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研究·民族審美心理
一個民族表現于審美趣味、審美能力、審美理想諸方面的獨特的心理結構。在民族形式發展的過程中, 由于特定的經濟形態、生活方式、自然條件以及血統遺傳等因素所促使,這個民族的各個階級、集團和個人具備了一種共同的、相對穩定的審美意識、民族性格。這種審美心理以目前尚難破譯的遺傳密碼代代相傳,在本民族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特別是在民族文化形態如服飾飲食、風俗習慣、節慶儀式、思維定勢、感情方式,以及建筑、藝術、文學等各個方面鮮明突出地表現出來。如中國人以“唇紅齒白”為美,某些非洲人則以唇厚、敲掉上門牙以別獸類為美;馬來半島人又認白齒為犬齒,是“可恥”的標志。蒙古族服飾尚白,視白色為純潔吉祥的象征;漢族則以白衣為葬服,懸白布以志哀。
民族審美心理是一種多層次多側面的立體結構,以系統的整體功能具體生動地呈現于民族成員的審美實踐活動之中。試圖抓住個別的特征、以簡化的用語來概括它的豐富內涵,往往陷入片面性和簡單化。民族審美心理具有確定的生理基礎,但主要是長期社會歷史條件形成的。因此它既有相當穩定的傳承性、保守性,做為“種族心理積淀”的成果在每個民族成員身上留下鮮明的印痕,并通過多種多樣的個性表現出復雜的態勢;同時,它又必然隨著民族經濟生活、歷史文化的發展而發展,并在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之中不斷豐富著它的內容和形式,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可塑性。否定民族審美心理的獨特性和固有的歷史繼承性,或者把它凝固化、“純潔化”為一種排外性的自我封閉系統,都不利于民族藝術的發展和全民族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世界各民族在心理素質方面具有全人類的共同性因素,從而構成為各民族相互了解、彼此溝通思想感情的生理和心理的物質基礎。民族的審美心理也是這樣。它的獨特性中必然含蘊著人類共同美的普遍性,共性寓于個性之中。愈是充分反映出民族審美心理的文化形態,愈能沖出民族的樊籬,走向全世界。任何一種獨特的審美意識,只有當它脫離了孤芳自賞、離群索居的狀態,真正贏得了世界各民族的理解和喜愛的時候,它才可能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因此,民族審美心理既有其民族的、地域的和歷史的局限性,又有其世界的、人類的兼容性、開放性。二者是辯證地統一在一起的。就這方面而言,抹煞民族審美心理獨特性的世界主義和大民族主義,以及閉關自守、故步自封的保守傾向和狹隘民族主義,都是十分有害的。從宏觀的未來的角度看,民族審美心理將會繼續豐富和發展。以鮮明的民族形式、民族語言充分反映它的精微奧秘之處的民族文學將同世界文學逐步靠近融合,共同創造出一個新的美學境界。
上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民居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民族形式問題的論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