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心理建設》。孫中山的重要哲學著作。它是《建國方略》的第一部分。《建國方略》是從1917年開始寫作的,到1919年完成。《孫文學說》寫成于1918年,1919年6月正式出版。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編入《中山全書》、《總理全集》,解放后收入《孫中山選集》。
1911年,孫中山以革命暴力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華民國。但由于資產(chǎn)階級的軟弱性,結果袁世凱在帝國主義支持下,竊取了革命領導權。辛亥革命失敗后,有些革命黨人思想發(fā)生動搖。而孫中山堅定不移地領導革命,進行斗爭。他針對革命黨人“即起導議,謂予所主張者理想太高,不適中國之用”的思想,“故先作學說,以破此心理之大敵,而出國人之思想于迷津,庶幾吾之建國方略,或不致再被國人視為理想空談也。”從認識論的高度總結了革命的經(jīng)驗,把革命黨人的心理建設提到革命的首要地位,這就是《孫文學說》產(chǎn)生的歷史條件。
《孫文學說》共分為八章。前面有一個“自序”。第一章,“以飲食為證”;第二章,“以用錢為證”;第三章,“以作文為證”;第四章,“以七事為證”;第五章,“知行總論”;第六章,“能知必能行”;第七章,“不知亦能行”;第八章,“有志竟成”。這部著作的中心思想,就是論述了“知難行易”學說。它根據(jù)生物進化論、細胞學說、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的理論,提出宇宙進化論的思想。認為“進化者,自然之道也,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此物種進化之原則也。”指出世界進化經(jīng)過三個時期。其一為物質(zhì)進化之時期,其二為物種進化之時期,其三則為人類進化之時期。“據(jù)最近科學家所考得者,則造成人類及動植物者,乃生物之元子為之也。生物之元子,學者多譯之為細胞,而作者今特創(chuàng)名之曰生元,蓋取生物元始之意也。”肯定生命起源于細胞(生元),細胞是“生物之元子”,“人身結構之精妙神奇者,生元為之也,人性之聰明知覺者,生元發(fā)之也,動植物狀態(tài)之奇奇怪怪,不可思議者,生元之構造物也。”在“知”與“行”的關系上,提出“行之易,知之難,人類有之,物類亦然。”認為“知”是難的,“行”是易的。“天下事惟患于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學之理則,以求得其真知,則行之決無所難,此已十數(shù)回翻復證明,無可疑義矣。”既反對“非先知而不肯行”,又反對“及其既知也,而猶畏難而不敢行”的思想。并強調(diào)“不知亦能行”,“人類之進化,以不知而行者為必要之門徑也。”認為“倘能證明知非易而行非難也,使中國人無所畏而樂于行,則中國之事大有可為矣。”還主張“以行而求知,因知以進行”,“其始則不知而行之,其繼則行之而后知之,其終則因已知而更進于行”。但由于不了解認識對實踐的依賴關系,錯誤的認為“知”是難的,“行”是易的,這就割裂了“知”和“行”的關系。然后夸大“知”的重要,把人的認識分為“先知先覺”,“后知后覺”,“不知不覺”,宣揚英雄創(chuàng)造歷史的唯心史觀。
《孫文學說》的“知難行易”的思想,是他哲學思想中有價值的部分,提倡“不知亦能行”,“能知必能行”,這在當時鼓舞革命黨人的斗爭意志,曾起過積極作用。
上一篇:孫恩盧循起義
下一篇:孫犁的《鐵木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