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反動政黨之一。主要領導人為曾琦、左舜生、李璜、陳啟天、余家菊。1923年12月2日,由曾琦、李璜等發起,成立于法國巴黎近郊玫瑰城。以《先聲》周報為機關報。初黨名秘而不宣,對外活動以“中國國家主義青年團”出現;1929年8月將黨名公開。因青年黨標榜“國家主義”,被稱為國家主義派。1924年曾琦等在上海創辦《醒獅》周報,作為反革命喉舌,又被稱為醒獅派。據陳啟天稱,至1948年底為止,全國共有青年黨黨員三十萬人。
中國青年黨適應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反共、反馬克思主義的需要而誕生。它盜用五四運動中的革命口號“外抗強權,內除國賊”作為總政治綱領;具體行動綱領是所謂:“實行國家主義,實行全民政治,實行社會政策”。但這些綱領的真實內容是反蘇、反共、反革命。
1924年秋以前,中國青年黨的活動中心在法國,主要與以周恩來為首的旅法中國共產黨人為敵。其后,活動中心移至國內。時值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青年黨既不反帝也不反封建,反而勾結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等封建軍閥,支持國民黨右派,從事破壞革命的活動。它把矛頭指向正幫助中國進行國民革命的蘇聯和共產國際,指向全心全意領導人民求解放的中國共產黨,對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壯舉極盡攻擊之能事。它反對各界人民的革命斗爭。北伐戰爭勝利發展,青年黨唯恐北洋軍閥政府倒臺,掀起一個“擁護五色國旗運動”。漢口、九江人民收回了英租界,青年黨視為“過激”和“挑釁”,公然無恥地主張對于外國一切既成條約均照舊遵守。蔣介石叛變革命后,青年黨一再獻媚,終于與蛻變為反革命政黨的國民黨合流;為蔣介石反革命“圍剿”搖旗吶喊,誣蔑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斗爭是“殺人放火”。1937年蘆溝橋事變后,舉國一致抗日,青年黨作為抗日黨派之一,參加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表示擁護全國抗戰。但時而散布不利于抗日的言論,時而配合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反共高潮,進行反共活動。汪精衛投敵叛國后,青年黨的一部分成員附逆,參加了汪精衛為首的傀儡政權。1941年參加發起并加入民主政團同盟(簡稱民盟)。抗日戰爭勝利后,一度以“第三者”身份“調解”國共關系。1946年1月,以獨立單位參加中國政治協商會議,實際上已投靠國民黨。1946年4月28日被民盟開除。11月,撕掉“第三者”外衣,公開投靠國民黨,參加其“國民大會”和政府,充當國民黨法西斯獨裁統治的點綴品和內戰幫兇。1949年逃往臺灣。
上一篇:中國近代哲學
下一篇: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