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蘭吉亞人在東斯拉夫人土地上所建立的古代國家,由于首府設在基輔,瓦蘭吉亞人被其征服的斯拉夫人稱之為羅斯人,故而稱為基輔羅斯。東斯拉夫人廣泛分布在第聶伯河、伏爾加河上游、德維納河和伊爾緬湖等廣闊的土地上,六世紀時仍處于氏族制度階段。七、八世紀開始以部落、氏族、“大家族”公社為單位定居下來。九世紀時,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新的社會組織產生了,出現了以地域和經濟聯系為紐帶的農村公社。后來,在農村公社內部,一些氏族長老、部落酋長逐漸變成富裕的貴族,而大多數公社成員則成為貧困者,階級分化加劇,處于國家產生前夕。九世紀中葉,來自北歐的瓦蘭吉亞人留里克,率領親兵隊,奪取了諾夫哥羅德公爵的權力,建立了諾夫哥羅德小公國。879年,留里克逝世,他的親屬奧列格繼續統治諾夫哥羅德,并作為留里克之子伊戈爾的攝政。奧列格南下第聶伯河,882年到達基輔,殺死基輔公爵,建立起留里克王朝的基輔公國,基輔城成為新國家的首都。這個國家逐漸征服了鄰近的斯拉夫人部落,迫使他們稱臣納貢。基輔羅斯逐漸變成一個龐大的包括多種民族的早期封建國家。
基輔羅斯是靠武力建立的,它的對內、對外政策也是靠武力來推行的。對內的統治主要體現在要被征服的部落和地區繳納貢物方面,其主要方法是“索貢巡行”:每年冬初,大公帶領親兵到居民中作“索貢巡行”,向人民征收毛皮、蜂蜜等貢物。這支隊伍要在外地巡索一個冬天。索貢隊所到之處,連征帶搶,肆無忌憚,甚至掠奪人口。因此,曾引起居民的反抗。索取的貢物,在親兵中進行分配,以此維系王公與臣屬之間的關系。對外政策方面,主要表現為貿易和征戰。瓦蘭吉亞人在每年春夏期間,把劫掠來的毛皮、蜂蜜等珍貴物品,運到拜占廷的君士坦丁堡或東方市場上出賣,再買回絲綢呢絨,金銀器皿、香料等。這種貿易是靠征戰來維持和發展的。912年,奧列格逝世后,伊戈爾統治時期(912-962年),繼續其征戰事業。他曾于941、944年兩度進攻君士坦丁堡,以推行其掠奪性的貿易政策。此外,為了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弗拉基米爾統治時期(980-1015年)宣布希臘正教為國教,以改變斯拉夫人的多種信仰。隨著羅斯國家封建關系的發展,各地王公貴族、地主廣占土地,擁兵自立,竭力擺脫基輔大公的統轄。1054年,大公雅羅斯拉夫死后,諸子干戈相見,爭權奪勢。此后,基輔羅斯實際上分裂成十幾個小公國,長期混戰不已。外族波洛伏奇人,也趁機于十一到十二世紀,不斷向羅斯進犯。直到弗拉基米爾·摩諾馬赫統治時期(1113-1125年),推行加強大公政權,恢復羅斯國家統一的政策,使國家一度強盛。在他死后,國家最后分裂為許多公國,真正進入俄國歷史上的封建割據時期。這些公國中,其中較強大的有東北部的羅斯托夫——蘇斯塔爾公國,北部的諾夫哥羅德和普斯科夫封建共和國。
上一篇:基督教的本質
下一篇:堂吉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