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歌聲中的屈原
劉躍進
兩千二百八十多年前,即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陷楚國都城郢地。楚國在此建都四百余年,頃刻瓦解。按照楚國紀年,這一年,為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就在洞庭湖畔、汨羅江邊,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在聽到秦人入郢之后,悲傷哀嘆,回憶九年前離開郢都時的情形,情不自禁地吟誦出來一曲凄婉哀怨的楚歌——《哀郢》。他感嘆自己再也不可能回到故都,悲壯地選擇了一條不歸之路,就在這年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而死。
這一年,屈原七十六歲。當然,關于其享年的推算,取決于對屈原生卒年的考訂。郭沫若考訂生于公元前340年,浦江清認為生于公元前339年,胡念貽《屈原生年新考》考訂在公元前353年,他們考訂的年份,相差十幾年的時間,而所依據的資料主要是《離騷》中說的“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王逸注:“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即屈原生于寅年正月。關于其卒年,現在有十多種說法。最早的認為卒于懷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5年),即沒有見到郢都的淪陷。最晚的則要到頃襄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63年),相差四十多年。多數學者認為卒于郢都淪陷的公元前278年。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紀念四大文化名人,其中就包括紀念屈原逝世兩千二百三十年,這也是根據郢都淪陷這一年推算的。因此,屈原的享年主要有兩說:若生于公元前340年,就應當是六十二歲;若生于公元前353年,則七十六歲。我個人傾向于后者。
屈原與楚王同宗,自是楚國貴族出身?!妒酚?middot;屈原賈生列傳》說:“屈原者名平。”而根據《離騷》,他名正則,字靈均。正則是平字的引申義,均則為“畇”義,即原田,代表“原”字。其故里為秭歸。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注》稱“縣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為室基,名其地曰樂平里。宅之東北六十里有女媭廟,搗衣石猶存。故《宜都記》曰:‘秭歸蓋楚子熊繹之始國,而屈原之鄉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
屈原出生前的三百多年,即楚文王即位之初的公元前690年,楚國開始以郢為國都。從此,楚人在郢地經營長達四百余年??梢赃@樣說,郢都,是楚國的驕傲。最近三十年,考古工作者對郢都遺址作了大規模的發掘活動,發現了很多重要的文化遺存,由此不難想見當年都城的規模。因此,楚人對于“郢”始終充滿敬意,念念不忘。頃襄王在逃亡中先在河南信陽(當時稱城陽)停留避難。后東遷至河南淮陽(當時稱陳),稱陳郢。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253年),為避強秦,又遷都于安徽阜陽(當時稱鉅陽)。楚考烈王二十二年,亦即秦王嬴政六年,楚與趙、魏、韓、燕等國最后一次合縱攻秦,結果失敗,再遷都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壽郢。幾次遷都,均選擇在淮河流域,都保留“郢”名,對故都懷念之深,可見一斑。作為楚國貴族出身的屈原,為郢都淪陷再三流涕乃至以身殉國,也就可以理解了。
早在春秋時,楚莊王即問鼎中原,稱霸諸侯。公元前401年,楚悼王啟用吳起,變法革新,楚國逐漸走向強盛。其后,楚肅王、楚宣王、楚威王相繼為王,前后七十余年,楚國日漸強大,疆域幾乎涵蓋大半個中國,南到百越之地,西南至巴蜀、漢中、黔中等地。戰國七雄,燕、趙主要區域在黃河以北,魏、宋的核心地帶在中原。其他三國,西有秦,東有齊,南有楚。其中,楚國的疆域最為遼闊。
屈原出生后的第三年,秦國從雍(鳳翔)遷都咸陽,并設縣,直面中原。這對于當時的政治形勢發生重要影響。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秦國三十六代國君,有十九代建都鳳翔,前后長達293年。包括秦王嬴政(秦始皇)成年加冕也在雍城內的大鄭宮舉行。為了統一的要求,秦國在這一年,放棄雍都,而建都咸陽,其雄心已經昭然若揭。
我們看這張公元前350年的戰國形勢圖:
戰國形勢圖
地圖顯示:大國中,東齊、西秦、南楚,對中原形成合圍之勢。這時,楚國的向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戰國形勢的走向:如果與其他幾個國家聯合起來,形成縱向勢力,齊、秦便無所作為。因此,很多有識之士早就看出這一點。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卒,懷王立。這一年,魏人張儀入秦為相,倡導連橫政策,主張秦、楚、齊這三個大國聯合起來對付其他國家。而魏將公孫衍則推行合縱方略,發起魏、韓、趙、燕、中山等“五國相王”,抗擊秦、楚、齊。
這一年,屈原二十五歲。由于他“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一度受到懷王的信任,任左徒,地位僅次于令尹(丞相),曾起草作為國家大法的憲令,努力推行變革;也曾多次接待各國使節,并出訪各國。他清楚地看到,在兩大對抗中,楚國的態度至關重要,故時人有“橫則秦帝,縱則楚王”,或“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之說。
秦、楚本為姻親國,自春秋戰國以來一直通婚。兩國的關系向來比較復雜,可以用又愛又恨來描述。就秦國方面來說,他們占有更多優勢。譬如公元前316年,秦國乘亂攻占巴蜀,楚國失去可靠的大后方。《華陽國志》說:“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同年,秦軍東向,攻破趙、韓等地,魏、韓公開投入秦國懷抱。
面對著這種不利局面,楚國內部也發生重要分歧。屈原力主聯齊抗秦,楚懷王鑒于“秦之心欲伐楚”,贊同聯齊主張,派遣“屈原為楚東使于齊,以結強黨。”可惜,楚懷王沒有把握住榮任“縱約長”的機會,致使秦國各個擊破,使楚國逐漸處于更加不利地位。
《史記》《新序》等古代典籍都記載,秦國派張儀疏通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蘭、夫人鄭袖等人進讒言,誣陷屈原自詡法令為自己所制定,別人都干不了。懷王聽信讒言,免去屈原左徒職,將他流放到漢北。這是屈原第一次被流放。當時大約四十歲左右。
《史記》記載說,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卻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非常困惑,“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這是楚歌的典型之作。全詩共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敘寫了自己的出身與理想。頭八句自敘家世、生辰及美名的由來:“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视[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這八句詩是關于屈原家世、生辰及其理想的重要材料。屈原自稱是顓頊高陽氏的后代;高陽帝生在西部的昆侖,屈原在《楚辭》中四次提到高陽,凡是困惑時他總是想到昆侖,視為寄命歸宗之地。此外,他還把南方的舜作為自己投訴的對象。關于生辰,他自稱寅年正月初一那天降生。關于美名,他的父親認為他氣度不凡,叫他正則,后來起了字,叫靈均。之后就敘寫其外表之美和內在之修養,“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所以他要“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表示愿意為君主建立美政做開路先鋒。
第二部分:主要寫詩人理想和現實的矛盾。詩人為了實現美政,汲汲自修的同時,還“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積極輔佐君王,希望能夠繼承前代圣君的偉業;詩人培育人才,“冀枝葉之峻茂兮,愿竢時乎吾將刈”,希望時機成熟,賢才能成為改革政治的棟梁。但是由于黨人的營私誣陷,君王聽信讒言,毀棄前約,培養的眾多賢才也紛紛變節。令人欽敬的是,在巨大的沖突中,詩人表現了與黨人異其志趣的人生追求:“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并且表現出以最高的生命代價踐履自己的人生選擇的態度:“雖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遺則”“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以上詩句,所謂“彭咸”“九死”“溘死”“死直”“體解”這些語詞,使得每一詩句都顯露出以死的代價持守生時的信仰的指向。這些錚錚誓言穿插于政治沖突與文學描寫中,響徹在黑暗現實的幽谷上空。詩人第一次以如此黑白分明的詩句表達了自己與黑暗現實對峙情形之下的政治立場,由此表現出來的崇高不屈的生命形態,給后世以極大的震撼,誦讀感懷,令人回腸蕩氣!
第三部分:表現了詩人尋求實現美政的種種努力。首先,詩人借與女媭對話,表現自己內心的困惑。女媭勸解道:“眾不可戶說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并舉而好朋兮,夫何煢獨而不予聽?”意思是說,眾人不可挨家挨戶說服,誰來體察咱們的本心呢?勸他不必過于剛直。屈原得不到支持,決定向虞舜陳述。詩人陳辭重華,堅定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于是開始了“上叩帝閽”“下求佚女”的上下求索的漫長歷程。詩人上叩帝閽的結果是“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帝閽,天帝的守門人。閶闔,神話中的天門。這句描寫屈原上天陳志無門,實際暗喻對楚王的極度失望。于是他又三次求女,尋找志同道合者:一“求宓妃之所在”,二求“有娀之佚女”,三求“有虞之二姚”。結果依然叫人失望,或因“理弱而媒拙”,或因美女“信美而無禮”,都以失敗告終。“上下求索”的失敗,預示了屈原試圖在楚國尋求實現美政愿望的破滅。
第四部分:“上叩帝閽”“下求佚女”都無從解答他的困惑,詩人又求助于靈氛和巫咸,代為占卜,他們一致勸導他遠行。他自己也準備這樣做:“靈氛既告余以吉占兮,歷吉日乎吾將行。”但是故土難離,當他從“舊鄉”上空經過時,“忽臨睨夫舊鄉,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這里提到的“舊鄉”,王逸以為是指郢都,而姜亮夫先生認為是指西方昆侖山,是高陽氏的發祥地,是楚祖先的葬地。
第五部分是結語,即“亂曰: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這里的“故都”與前面提到的“舊鄉”有所不同,是指郢都。彭咸,王逸、洪興祖都說是殷大夫,諫君不聽,自投水而死。當然,還有另一說,彭咸即彭祖,是太陽神。上古神話認為,日神及其宮殿都在大海中,屈原投水,乃尋日神之所在??傊?,通過彭咸這樣一個典故,屈原表示了以身殉國、以身殉志的決心。
《史記》稱:“《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司馬遷認為《離騷》繼承了《詩經》的某些傳統,自有道理。但又不僅如此,《離騷》更多地體現了楚國的風貌,是楚歌影響下的“寧馨兒”。而且,他還創造性地將楚歌悠揚婉轉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成為楚歌舞臺上當之無愧的主角。
屈原被貶后,秦國依然很害怕楚、齊聯合,再次派張儀到楚國游說。張儀對楚懷王說:“秦國最憎恨的是齊國,但是楚國現在卻和齊國聯盟,要是你們能夠與齊國斷交,秦王愿意送給你商于之地六百里地。”楚懷王非常貪心,輕信張儀的話,竟然答應這個條件,“閉關絕齊”。楚、齊絕交后,張儀只承認獻地六里。懷王憤怒至極,舉兵伐秦,結果慘敗,死傷八萬多。不久,漢中一帶也被秦人占去。這樣,秦國的關中地區與西南連成一片,楚國已非秦國對手了。
懷王不甘心失敗,便調集大軍深入秦地,在藍田大戰。魏國軍隊知道楚國空虛,起兵偷襲楚國的后方,而齊國自然也不來援救。結果楚國又吃敗仗。這在《戰國策》《史記》記載得非常詳盡。楚王知道自己做錯了事,就把屈原召回來,讓他出使齊國。
秦惠王看到齊、楚又要走到一起,便派人求和,表示愿“分漢中之半以和楚”。楚王態度很鮮明:寧可得到張儀也不要地。張儀則主動請纓,三度使楚。他對秦王說:“以我一個人來換整個漢中地方,我為什么不去呢?”其實不是張儀多么高尚,他實在看透了楚國的腐敗,又有強秦在,楚國也不敢輕易殺他。他到楚國后,“私于靳尚”,送去厚禮,又勾結懷王寵妃鄭袖。懷王又一次聽信了他們,放走張儀。這時,屈原剛從齊國回來,極力主張殺掉張儀,楚懷王派人追殺,但張儀早已遠走高飛。隨著秦惠王、張儀的前后死去,漢中割地的事也不了了之。
又過十年,公元前299年,是楚懷王三十年,秦昭王和楚國王族的一個女兒結婚,借此緩和了楚國和秦國之間的矛盾。秦昭王提出邀請,和楚懷王在武關會面。懷王輕信了秦王和親政策。屈原苦勸:“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楚懷王小兒子子蘭卻力勸父親前往,認為不應拒絕秦國求和的好意。結果,楚懷王一入關就被劫持到咸陽,秦王強迫懷王割讓土地給秦國。懷王又懊惱又憤怒,好不容易逃到趙國,趙國卻不敢收留,又被秦國所俘。兩年后,懷王客死于秦。
懷王被扣這一年,楚懷王的太子熊橫即位,是為楚頃襄王。他任命弟弟子蘭作令尹,依然采取和親政策,娶秦王女為妻,喪失對秦的警惕?!妒酚?middot;屈原賈生列傳》載:楚人包括屈原在內都怪罪子蘭敦促懷王入秦,子蘭本來就怨恨屈原,聽到這些議論,就叫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說了很多壞話,頃襄王大怒,就將屈原趕出京城,流放到江南?!妒酚洝愤@樣寫道: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
這段文字依據《楚辭·漁父》,同時也是司馬遷親赴汨羅江考察時根據聞見所寫,表現了屈原“寧赴湘流”而不愿蒙受世俗塵埃的崇高境界,也表現了司馬遷對于屈原的崇敬之情。屈原“行吟澤畔”,吟唱的當然也是楚歌。這個時候,大約是公元前286年,屈原已經六十七歲高齡,再也沒有回到日夜思念的郢都。十年之后,虎狼之秦終于攻陷郢都。眼看著祖國的淪陷,屈原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到郢都,在寫下《哀郢》后,懷抱石塊,投江自盡。
在楚國的歷史舞臺上,屈原主導的演出,就這樣戛然落幕了。但是悠揚的楚聲并未隨之消逝。相反,隨著以楚人為主體的抗秦浪潮的興起,楚歌又迅速傳遍大江南北,奏響了秦漢之際改朝換代的時代序曲。
公元2000年,我在岳陽憑吊了屈子祠后,乘船渡過汨羅江。河床依然寬闊,但水面很窄。盡管如此,我在渡船上依稀可以想象到當年河流的湍急,還有屈原自沉的身影。當時就想,在營救屈原而不得之后,人們是如何搶救性地保留下那些優美的詩篇呢?《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說,屈原身后,楚地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祖述其詞。我想,屈原的作品,首先應當是他們傳唱并記錄下來,流播于后世。
屈原死后百年,即公元前177年,年僅二十四歲的賈誼受到公卿大臣的排擠,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從長安到長沙,途經汨羅江,賈誼想起了屈原,寫下著名的《吊屈原賦》。就這樣,屈原的名字和作品第一次見諸文獻記載。又過了二十余年,年輕的司馬遷也“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為此撰寫了《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誼、司馬遷離屈原的時代很近,而且,他們都實地考察過屈原的遺跡,他們的記載應當是真實可信的。
叫人詫異的是,最近一百年竟然有人懷疑屈原的存在。他們的主要根據是:(1)先秦史料未見屈原名字。(2)《資治通鑒》未寫屈原事跡。廖平《楚辭講義》(《六譯館叢書》,1922年)說:“屈原并沒有這個人。”又說:“《楚辭》為詞章之祖,后人惡秦,因托之屈子。”胡適《讀楚辭》(《胡適文存》二)也說:“依我看來,屈原是一種復合物,是一種箭垛式的人物,與黃帝周公同類。我想,屈原也許是二十五篇《楚辭》中的一部分的作者,后來漸漸被人認作這二十五篇全部的作者。”岡村繁《楚辭和屈原》認為很多作品“是屈原死后,對其記憶猶新的時候的人的作品”(《周漢文學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復旦大學朱東潤先生雖然沒有否定屈原,但他在“楚辭探故”的系列文章中認為《離騷》是劉安所作,《九歌》是漢武帝時的作品,《九章》中的作品多數也成于武帝時代,《天問》可能是戰國時代楚人的作品。這實際上也否定了作為文學家的屈原的存在。對此,郭沫若撰文逐一批駁。最近三十年,國內出版了《中日學者屈原問題論爭集》(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與日本學者討論屈原問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現代楚辭批評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等,可以說是對屈原否定論的總清算、集大成。從此,這種論點逐漸衰竭。
屈原的作品,西漢前期主要流播在江南和淮河流域。吳王劉濞等人召集枚乘、鄒陽、莊忌、莊助、朱買臣等,在江南誦讀和模仿《楚辭》。武帝時,劉安為淮南王,國都在壽春,這是楚國最后一個文化中心。劉安在此召集門客,作《離騷傳》。《史記·屈原列傳贊》說:“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并在傳記里征引了《懷沙》和《漁父》。據此而知,司馬遷至少讀過六篇。這些作品,很可能就是劉安整理過的本子。
漢成帝時劉向根據宮廷藏書,將《楚辭》編為十六卷,其中七卷是屈原作品,王逸標注為二十五篇,即:《離騷》《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遠游》《卜居》《漁父》《天問》。數目與《漢書·藝文志》相符。
其余九卷目錄是:《九辯》《招魂》(王逸注:宋玉所作)、《大招》(王逸注:屈原,或曰景差)、《惜逝》(王逸注:賈誼)、《招隱士》(王逸注:淮南小山)、《七諫》(王逸注:東方朔)、《哀時命》(王逸注:嚴忌)、《九懷》(王逸注:王褒)、《九嘆》(王逸注:劉向)。東漢時的王逸對此書作注,編為《楚辭章句》,又加進自己所作的《九思》,而成十七卷本,流傳至今。
《九歌》是一組清新優美的抒情詩,是屈原運用楚地民間祭歌的形式寫作的。他襲用了古曲的名稱。王逸注《九歌》曰:“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本此而作,“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據記載,《九歌》屬于夏樂,“九”是虛數,指由多個篇章組成,包括十一篇作品,首尾兩篇是《東皇太一》和《禮魂》,是祭祀時的迎神曲和送神曲,與秦漢以后的郊祀制度相似。中間九篇為《九歌》核心,即《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和《國殤》。除去《禮魂》,十篇中所祀神靈分天神、地祇與人鬼三類。天神五篇:《東皇太一》所祀為天之尊神,《云中君》祀云神,《東君》祀日神,《大司命》祀主人壽夭之神,《少司命》祀主子嗣之神;地祇四篇:《湘君》與《湘夫人》所祀為湘水神,《河伯》祀河神,《山鬼》祀山神;人鬼一篇,即《國殤》,祭祀為國戰死的將士。在這些詩歌中,有很多優美的句子,如《湘君》:“心不同兮媚勞,恩不甚兮輕絕。”既寫婚姻之情,又含事君之道?!断娣蛉恕罚?ldquo;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少司命》:“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兮載云旗。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羅。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從文貍,辛夷車兮結桂旗。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后來。”《國殤》:“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這些都為后人廣為傳誦。這組詩,從結構上看,類似于元代以后的套數,搬演一大套,王國維以為這是中國的原始戲曲。
《九章》是屈原創作的一組詩歌,原是單行的散篇,非一時一地之作?!毒耪隆分钤缫娪谖鳚h劉向所作《九嘆》:“嘆《離騷》以揚意兮,猶未殫于《九章》。”一般認為是劉向編輯《楚辭》時,將詩人屈原作品中內容、形式大致相似的九篇作品編為組詩,并冠以《九章》之名?!毒耪隆分械淖髌?,依照王逸《楚辭章句》的次序,是《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頌》《悲回風》?!督垌灐芬黄蠹s是屈原的早年作品外,其他各篇均是屈原兩次流放(漢北、江南)時所作。
《天問》是一篇規模宏大、體制瑰奇的長詩。全詩采用問句體寫成,提出一百七十多個問題,包括邃古之初、宇宙洪荒,也包括詩人目前的處境等,神話傳說雜陳,歷代興亡并舉。東漢王逸認為屈原放逐在外,心懷愁思,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及古賢圣怪物行事,“因書其壁,呵而問之”,遂成此詩(見《天問章句序》)。全詩分三個部分,前半部是關于大自然的神話、傳說史。后半部分是夏、商、周的興亡史,尾聲則是憂國傷己的感喟。唐代的柳宗元作《天對》以為呼應,現代一些學者還據此考訂楚國的神話與歷史傳說。
《遠游》,以前似無人質疑其著作權問題。近代以來,有人提出懷疑,譬如郭沫若先生就認為這篇作品很可能是司馬相如《大人賦》的初稿。否定屈原作品的人認為,詩中所寫的“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的思想過于消極,似不應是屈原所有。其實,這恰恰表現了楚地風格,也表現了屈原思想的復雜性。東方朔《七諫》:“往者不可及兮,來者不可待。”莊忌《哀時命》:“往者不可扳援兮,來者不可與期。”兩者均本《遠游》。此前還有《論語》載楚狂接輿歌:“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往后也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些寫法,還有這些思想,都與楚地有關,甚至可能是楚地普遍流行的觀念。
《卜居》和《漁父》兩篇,近代也有學者懷疑不是屈原的作品,如朱東潤認為“《遠游》《卜居》《漁父》是三篇幼稚而淺薄的作品,其完成的時代,不會早于西漢后期。”但是很多學者根據其用韻為先秦舊音,推斷是屈原弟子或崇拜者如宋玉、唐勒、景差等人所作。他們深知屈原的生活與思想,同情屈原的遭遇,所以寫得入情入理。《招魂》,王逸標為宋玉所作,但司馬遷明確標注是屈原作品,很可能是為追悼楚懷王而作。
當然,上述作品即使不全出于屈原之手,但為楚人所作則是可以肯定的。這是因為,楚地向來就有詩樂舞合一的悠久傳統。譬如《孟子》記載《滄浪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又見載于《楚辭·漁父》。《說苑》記載《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據說也出自楚人的手譯。可以這樣說,以屈原創作為核心的楚人詩歌創作,構成了楚歌的主體風貌,風行于戰國中后期。宋人黃伯思《東觀余論》說:“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凡此,均可謂之楚歌。
楚歌的盛行,當然與楚國的遭遇密切相關。戰國中期,楚為強國,卻由于一系列錯誤的政策,導致滅亡,致使楚懷王也客死秦地。楚人范增說:“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可見楚人對秦銜恨之深。秦楚聯姻,楚對秦一直奉行友好政策,結果卻屢次挨打受氣,直至亡國,楚人實在不服。楚亡之后的十四年(公元前209年),即秦二世元年,以楚人陳勝、吳廣為首的農民起義,即以“張楚”為國號,清楚地表明了擴張楚國聲威的決心和意志。此后,沛國劉邦、下相項梁與侄項羽等紛紛響應,高唱著楚歌,匯成以楚人為主體的滅秦浪潮。
其實,秦朝統一中國,秦聲本應可以成為一時“新聲”的。李斯《諫逐客書》稱:“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宣帝時的楊惲也稱:“家本秦也,能為秦聲。婦,趙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數人,酒酣耳熱,仰天拊缶,而呼嗚嗚。”秦聲嗚嗚,仰天高亢,其遺風余緒,似仍見存于今天的秦腔。然而秦朝統一中國的時間實在太短促了,很快就為楚人所代替,自然,具有悠久傳統的楚歌就不僅在江淮流域傳唱,而且傳播到黃淮之間、關中地區、甚至在黃河以北地區也盛行開來。公元前202年,在秦末混戰中崛起的亂世群雄,在皖南展開了最后的較量。項羽被劉邦率領的漢兵重重包圍在垓下,夜晚聽見四面都是楚歌,以為漢人已占領了楚地,驚詫萬分。其時,有美人名虞,駿馬名騅,與項羽朝夕相處,眼見得將隨自己走向末路,悲涼之感涌上心頭,不由悲歌一曲。其慷慨悲涼之調,千古以下,仍令人扼腕悲嘆: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連唱數遍,虞姬和曰:“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樂生。”聞者莫不悲泣。這就是有名的《垓下歌》。項羽的結局是眾所周知的,逃到烏江邊,烏江亭長讓他乘小船東渡烏江,作江東霸王。在最后時刻,項羽顯得異常冷靜。他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最后短刃廝殺,自刎身亡。
八年以后,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平定黥布后,返回長安,路過沛地。衣錦還鄉,他得意洋洋,召集家鄉父老,飲酒作樂,酒酣耳熱之際,擊筑自歌: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當時有120人組成大合唱,反復再三,人稱《三侯之章》。全詩雖二十三字,但志氣慷慨,規模宏遠,凜然已有奠定四百年基業的霸氣。劉邦還有一首《鴻鵠歌》,是當著戚夫人面唱的。戚夫人知道自己的兒子不能立為太子,便在劉邦前哭泣。劉邦說:“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所謂楚歌,通行本為四言詩,題作《鴻鵠歌》:“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而此詩在《古樂府》中依據史傳題作《楚歌》,吟唱時是有“兮”字的,是典型的楚歌。
劉邦身后,楚歌仍然為上層人士所欣賞,所演唱。漢惠帝時,呂后以家族之女嫁給劉邦的兒子趙王劉友,劉友不愛她。這位呂氏女就向呂后讒言,呂后大怒,把劉友軟禁起來。劉友在饑餓中作了這樣一首歌:
諸呂用事兮劉氏微,迫脅王侯兮強授我妃。
我妃既妒兮誣我以惡,讒女亂國兮上曾不寤。
我無忠良兮何故棄國?自絕中野兮蒼天與直。
于嗟不可悔兮寧蚤自財,為王餓死兮誰者憐之?
呂氏絕理兮托天報仇!
其下場也就可想而知,趙王最后被幽閉而死,謂之趙幽王。因此,這首楚歌,實際上也是一首悲憤的絕唱。燕王劉旦,封國在今北京地區,因叛亂罪被霍光追捕,臨終時也低吟楚歌:“歸空城兮,狗不吠,雞不鳴,橫術何廣廣兮,固知國中之無人!”華容夫人也起舞而歌:“發紛紛兮寘渠,骨籍籍兮亡居。母求死子兮,妻求死夫。裴回兩渠間兮,君子獨安居?”由此可見“楚歌”已經傳唱大江南北。
作為一代雄才大略的君主,漢武帝不僅在政治、軍事方面有杰出的才能,就是在詩歌創作上,也不同凡響。他的代表作是《秋風辭》,見于《漢武故事》,詩曰: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詩歌的創作背景是在秋風蕭瑟的季節,故以秋風起興,引發了懷念故人的情思,感嘆人生苦短。一、二句本《大風歌》,三、四兩句源自《湘夫人》:“沅有茝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明顯受到楚歌風格的影響。
西漢時期,不僅帝王皇室好作楚歌,就是武將大臣也熟悉楚調。李陵與蘇武身陷匈奴,漢朝請求放還,匈奴允許蘇武歸漢。蘇武將行,李陵置酒餞別:“異域之人,壹別長絕”,因起舞而歌:
徑萬里兮度沙漠,為君將兮奮匈奴。
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
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隨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并恢復采詩制度,思想界百川歸一,禮樂文化成為主流。與此同時,為了享樂和各種典禮的需要,朝廷舉行了大規模的采詩活動。一些民間詩歌被收集到宮廷中來,其中有不少是五言句式,影響日益擴大,而楚歌的影響則越來越小。但是,這已經是在漢朝建國一百多年以后的事了。東漢以后,雖然還有梁鴻《五噫歌》、張衡《四愁詩》、徐淑《答秦嘉詩》、蔡琰《悲憤詩》等楚歌句式,但已是強弩之末。武帝以后,五言詩逐漸引人矚目,成為文壇主流。楚歌精華,更多地為漢賦吸收?!稘h書·藝文志》論賦的源流有四類,其中之一就有屈原賦。
楚歌,曾作為一代文學的杰出代表,從此退出了中國詩壇的中心位置。
上一篇:破解孔子千古之謎
下一篇:以人物為本位的史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