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民下
王 韜
泰西之立國有三:一曰君主之國,一曰民主之國,一曰君民共主之國。如俄,如墺①,如普,如土等,則為君主之國,其稱尊號曰恩伯臘②,即中國之所謂帝也。如法,如瑞,如美等,則為民主之國,其稱尊號曰伯理爾天德③,即中國之所謂統領也。如英,如意,如西,如葡,如[[!GF8CB]]④等,則為君民共主之國,其稱尊號曰京⑤,即中國之所謂王也。顧雖稱帝,稱王,稱統領,而其大小強弱尊卑則不系于是,惟其國政令有所不同而已。一人主治于上而百執事萬姓奔走于下,令出而必行,言出而莫違,此君主也。國家有事,下之議院,眾以為可行則行,不可則止,統領但總其大成而已,此民主也。朝廷有兵刑禮樂賞罰諸大政,必集眾于上下議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得行也,必君民意見相同,而后可頒之于遠近,此君民共主也。論者謂:君為主,則必堯、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長治;民為主,則法制多紛更,心志難專一,究其極,不無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隱得以上達,君惠亦得以下逮,都俞吁咈⑥,猶有中國三代⑦以上之遺意焉。三代以上,君與民近而世治;三代以下,君與民日遠而治道遂不古若。至于尊君卑臣,則自秦制始。于是堂廉高深,輿情隔閡,民之視君如仰天然,九閽⑧之遠,誰得而叩之!雖疾痛慘怛,不得而知也;雖哀號呼吁,不得而聞也。災歉頻仍,賑施詔下,或蠲免租稅,或撥帑⑨撫恤,官府徒視為具文,吏胥又從而侵蝕,其得以實惠均沾者,十不逮一。天高聽遠,果孰得而告之·即使一二臺諫⑩,風聞言事[[!B11]],而各省督撫或徇情袒庇,回護模棱,卒至含糊了事而已。君既端拱于朝,尊無二上,而趨承之百執事出而蒞民[[!B12]],亦無不尊,輒自以為朝廷之命官,爾曹當奉令承教,一或不遵,即可置之死地,爾其奈我何·惟知耗民財,殫民力,敲“骨”吸髓,無所不至,囊橐[[!B13]]既飽,飛而飏去;其能實心為民者無有也。夫設官本以治民,今則徒以殃民;不知立官以衛民,徒知剝民以奉官。其能心乎為民,而使之各得其所,各順其情者,千百中或一二而已。嗚呼!彼不知民雖至卑而不可犯也,民雖至愚而不可誑也!善為治者,貴在求民之隱,達民之情,民以為不便者不必行,民以“為”不可者不必強,察其疴癢而煦其疾痛,民之與官有如子弟之于父兄,則境無不治矣。古者里有塾,黨有庠,鄉有校,讀法懸書[[!B14]],月必一舉。茍有不洽于民情者,民皆得而言之。上無私政,則下無私議。以是親民之官,其為政不敢大拂乎民心,誠恐一為眾人所不許,即不能保其身家,是雖三代以下而猶有古風焉。《書》有之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茍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則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親矣,內可以無亂,外可以無侮,而國本有若苞桑磐石[[!B15]]焉。由此而擴充之,富強之效亦無不基于此矣。泰西諸國,以英為巨擘,而英國政治之美,實為泰西諸國所聞風向慕,則以君民上下互相聯絡之效也。夫堯、舜為君,尚賴有禹、皋陶、益、稷、契[[!B16]]為助,而天下乃治;今合一國之人心以共為治,則是非曲直之公,昭然無所蒙蔽,其措施安有不善者哉!竊以為治國之道,此則猶近于古也。選自《弢園文錄外編》
〔注釋〕 ①墺:奧地利。 ②恩伯臘:英文Emperor 的音譯,即皇帝。 ③伯理爾天德:英文President的音譯,即總統。 ④[[!GF8CB]]:丹麥。 ⑤京:英文King 的音譯,即國王。 ⑥都俞吁咈:皆為古漢語嘆詞。都,贊美;俞,同意;咈,反對;吁,不同意。原本用以表示堯、舜、禹等討論政事時發言的語氣,后用以贊美君臣論政問答,融洽雍睦。 ⑦三代:對中國歷史上的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合稱。儒家常用三代來劃分歷史,認為三代以上是盛世,三代以下“禮崩樂壞”,政治大不如前。 ⑧九閽(hūn):閽指宮門。九閽此處比喻朝廷。 ⑨帑(tǎng):古代指收藏錢財的府庫或錢財。 ⑩臺諫:官名。唐宋時以專司糾彈的御史為臺官,以職掌建言的給事中、諫議大夫等為諫官。兩者雖各有所司,而職責往往相混,故多以“臺諫”泛稱。明初廢諫院,以給事中兼領監察與規諫,兩者開始合流。至清雍正元年,使之統歸于都察院,于是臺諫完全合二為一。 [[!B11]]風聞言事:指古時御史等任監察職務的官員可以根據傳聞進諫或彈劾官吏。 [[!B12]]蒞民:管理百姓。 [[!B13]]囊橐(náng tuó):口袋。 [[!B14]]讀法懸書:書指律令、政策的文本。讀法懸書就是把律令、政策公布出來。 [[!B15]]苞桑磐石:苞,花托下面像葉的小片。桑,桑樹。磐石:厚而大的石頭。苞桑磐石比喻根基牢固。 [[!B16]]皋陶:夏朝初期的一位賢臣,曾被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聞名天下,后常為獄官或獄神的代稱,他還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益:即伯益,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皋陶之子,相傳擅于畜牧和狩獵,受到舜、禹的重用。稷:即后稷,古代周族始祖,曾經被堯舉為“農師”,被舜命為后稷。契:帝嚳之子,傳說中商的祖先,曾助禹治理洪水,后被舜封為司徒,主管教育。〔鑒賞〕 王韜(1828—1897),江蘇長洲(今蘇州)人。1874年在香港創辦世界上第一家華資中文日報——《循環日報》,自任主筆十年之久,在上面發表八百余篇政論,提出中國必須變法,興辦鐵路、造船、紡織等工業以自強。《弢園文錄外編》收集了王韜歷年在《循環日報》上發表的變法自強政論和為各種書籍所寫的序跋,于1882年在香港出版。《重民下》即選自《弢園文錄外編》,旨在討論政治制度問題,批判封建專制制度,提倡君主立憲制度,是體現王韜民本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王韜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倡廢除封建專制的改良主義思想家,其維新變法思想對康有為等人影響頗深。王韜經歷了清末的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洋務運動的全過程以及維新派的早期活動,又曾在墨海書館工作13年,翻譯西書。他曾多次給江蘇巡撫徐君青等上書,主張與英法修好,學習西方。后因為太平天國領袖上書獻策,遭到清政府通緝而僑居海外。王韜曾旅居香港,游歷歐洲,返港后創辦《循環日報》,后又旅日考察,對西方的社會政治制度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這些特殊的社會經歷形成了王韜頗有特色的社會政治思想。《重民下》中,王韜考察了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將其分為三種:(1)君主之國。如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土耳其等國,國家元首為皇帝。君主國家中,皇帝發號施令,臣民必須實行。王韜認為在這種政治制度下,只有遇到堯、舜等賢明之人為君,才能做到長治久安。(2)民主之國。如法國、瑞士、美國等國,國家元首為“統領”。由下議院討論政策、法令等是否可行,總統只起總攬大綱的作用。王韜認為在這種政治制度下,政令過于分散,不利執行,“法制多紛更,心志難專一,究其極,不無流弊”。(3)君民共主之國。如英國、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丹麥等國,國家元首為王。國家的政策、法令需要君和民都贊同才能通過,有一方不贊同就不能通過實行。這三種政治制度中,王韜認為君主之國和民主之國都存在弊端,只有君民共主之國才能上下相通,“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則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親矣,內可以無亂,外可以無侮,而國本有若苞桑磐石”。君主既能及時了解民意變更,又能掌控全局,因此,君主立憲制是王韜心中向往的理想的政治制度。以君主立憲制作為參照標準,王韜對封建專制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君主的高高在上(“輿情隔閡”)、官吏的相互勾結、貪污腐化、敷衍了事,都是王韜譴責的對象。民意根本無法上達天聽,以至政治混亂,內不足以安民,外不足以御辱。通過對比,西方民主制度要優于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王韜急切希望能在中國推行西方的民主政治。需要指出的是,王韜是一位具有銳利目光的思想家,他不僅看到封建君主專制和西方民主制度的優劣,而且看到了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中君主立憲制和共和政體的差別。按照王韜的觀點,理想的政治制度是能做到上下相連,封建君主制度專注于“上”,忽視“下”,即民意;共和政體(即王韜所說民主之國)關注“下”,注重民主,但“上”的集合和領導作用不夠。君主立憲制能夠恰好彌補兩者的不足,做到“求民之隱,達民之情”,“上下交固”。王韜推崇西方君主立憲制的立足點,還是在傳統的民本思想。不管是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批判,還是闡明西方民主制度的優點都是圍繞為“民”這一出發點。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民情無法及時上達,而君主和官員又多“耗民財,殫民力”,只知“殃民”、“剝民”,不知“治民”、“衛民”。因此,國家政治清明,“民隱”、“民情”能夠順暢及時地傳遞到統治者這里,同時“民”還起到監督統治者決策的作用,“民”覺得可行政策才能施行,“民”覺得不可行的,統治者不能強制推行。君主立憲制的優點就在于君民一體,上下相連,君主作為國家首腦積極發揮其治理國家的領導作用,下情上達,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才是治國之道。
上一篇:資政新篇(新天新地新世界)
下一篇:范小青《《鄉間野趣》之古街漫步》經典散文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