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治水
禹治水
【原文】
《禹貢》[1]敘治水,以冀、袞、青、徐、揚、荊、豫、梁、雍為次。考地理言之,豫居九州[2]中,與袞、徐接境,何為自徐之揚,顧以豫為后乎?蓋禹順五行而治之耳。冀為帝都,既在所先,而地居北方,實于五行[3]為水,水生木,木東方也,故次之以袞、青、徐;木生火,火南方也,故次之以揚、荊;火生土,土中央也,故次之以豫;土生金,金西方也,故終于梁、雍。所謂彜倫攸敘[4]者此也。與鯀[5]之淚陳五行,相去遠矣。此說予得之魏幾道。
【注釋】
[1]《禹貢》:《尚書》中的一篇。該書把當時的全國分為九州,采用區域地理方法,記述地理情況,內容包括山脈,河流、蔽澤、土壤、物產、貢賦、交通等,是我國最早的地理科學著作。[2]九州:傳說是古代中國的九個行政區劃,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3]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的運行與變化。[4]彜(yí)倫攸敘:正常運行。彜倫,即常理;攸敘:有序而不亂。[5]鯀(gǔn):禹的父親。
【譯文】
《禹貢》中記述了治水,以冀州、袞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為順序。從地理位置來看,豫州位于九州之中心,并與袞州、徐州接界。為什么從冀州開始,然后是揚州、荊州,而把豫州放在他們的后面呢?我認為這大概是按照五行方位治水順序排列的緣故吧。冀州作為帝都,理所應當為第一個,而且地處北方,又因為五行屬水,水生木,木表示東方,所以之后的順序為袞州、青州、徐州;木生火,火表示南方,所以在徐州之后的順序為揚州和荊州兩州;火生土,土表示中央,所以在揚州、荊州之后為豫州;土生金,金代表西方,因此最后的兩個為梁州和雍州。這就是按照五行常理而有條理的排列次序的。然而禹的父親鯀打亂了五行順序,相差的太遠了。這個我也是從從魏幾道那里得知的。
【評析】
相傳舜命鯀治水,鯀只懂得堙、填之法,失敗后為舜所殺。鯀之子禹接受父親的使命接著治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最終獲得了成功。通過大禹治水的故事,我們發現人應該順應自然而不是遏制和阻攔。“川流不息”,一味地堵住洪水,洪水仍會流到別處,就好比現在的江河防洪,一味地修高堤壩只能暫時保證生命財產的安全。然而不及時分流排淤,遇到百年一遇的洪水仍然可能沖垮大壩,威脅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所以說,治水主要是方法的問題。
上一篇:《容齋隨筆·真假皆妄》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容齋隨筆·至道九老》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