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白壁德
歐文·白壁德(Ir-ving Babbitt,1865—1933) 美國具有貴族化思想傾向的保守的文藝批評家, “新人文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畢業于哈佛大學后長期擔任教授。著有《新拉奧孔》、《盧梭與浪漫主義》、 《民主與領導》、《批評家和美國生活》等。新人文主義在二十年代的美國大學講壇上很有勢力,曾與以門肯為代表的自由主義展開過長達十年之久的論爭,在美國產生過很大影響。
白壁德所著《批評家和美國生活》被認為是新人文主義的宣言。新人文主義以“人的法則”反對“物的法則”,強調理性、道德意志和道德想象力是人的特點和美德。認為由于機械化的完善,將來的人一天只需要工作四小時就能滿足物質需要,要想使一般群眾自己去聰明地利用從外在活動中解放出來的時間將是枉然的。閑暇要求一種與標準有關的內心努力。人道主義和宗教都要求內省,拒絕神學時不應當把內心生活一同拒絕掉,否則剩下的就只有功利主義的外在活動了,就會導致對物質效果的片面迷信。
白壁德強調文學應該表現“良心理智”、 “自我克制”,文學的作用在于給人以道德的知識。為此,文學必須維護傳統。白壁德認為任何一個反傳統同時又想要辨別事物的人都差不多不能不承認蘇格拉底是老師。他批評對傳統性標準的削弱,并把基督教倫理原則、柏拉圖對形式的觀點及亞里士多德關于理性的強調都納入仍需維護的傳統。由于白壁德把時代的特殊惡習都歸咎于“放縱和破壞度量的法則”,并認為自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來,任何稍為深刻的思想家都認識到直接和無限制的民主,結果都會使自由喪失,終致引起某種形式的專制主義。因此他主張在文學批評上最主要之點在于對待克制原則的態度,任何事物如果只解放了精神而沒有相應地增加自我克制的力量,都是有致命危險的。白壁德認為可以根據運用克制原則的程度和性質劃分出兩種主要類型的現實主義,即宗教的現實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現實主義。當克制原則中斷又會有第三種類型出現,這就是自然主義的現實主義。白壁德作為比較保守的、具有貴族化思想傾向的批評家,他把文藝復興以來的啟蒙運動、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和革新的詩歌等一切有進步傾向的文學潮流和成果,都當作無克制精神的自然主義而加以否定。他認為這些潮流留下的作品,由于沒有人道主義的標準,都充滿著徒勞無益的和沮喪的氣氛,假如它們居然能幸而留傳后世,也不是作為文學作品,而只能作為社會學文獻資料。
白壁德在《批評家和美國生活》中還特別強調了判斷力在現代生活中的重要,并表示不滿意美國的文藝批評,指出它雖然能反映出美國民族的創造性氣質,但卻象孩子一樣缺乏一般判斷力,是違背了批評即辨別與判斷的本義。指出在現在這樣的時代連選擇一種香煙都處于川流不停的宣傳之中,因此一般性的判斷力就更加顯得需要。現代精神和批評精神實質上是二而為一的。他批評以門肯為代表的自由主義者把批評貶低到只是說出某人的藝術愛好或憎惡,把嚴肅的批評當作自我表現,變成個人的智力雜耍。主張文藝批評需要足夠的思考深度和批評的成熟程度,嚴肅的批評家應該關心建立正確的批評標準,用以準確地觀察事物,從而能在兩種對立的瘋狂中起均衡作用。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班固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