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實在論,是歐洲中世紀時期經院哲學中與唯名論相對立的正統派別。它的早期代表是安瑟倫,它的系統化者是托馬斯·阿奎那。
在共相(一般)和個別事物的關系問題上,唯實論堅決反對唯名論的觀點,認為一般是先于個別而存在的精神實體,比個別事物更根本,更實在。早期的極端唯實論者以柏拉圖的客觀唯心主義理念論為根據,認為一般概念不僅存在于我們的思維中,而且是先于個別事物、離開個別事物而存在的“原型”,上帝依據這些“原型”創造出個別事物。后期的溫和唯實論者以亞里士多德的“形式”學說為依據,主張一般作為上帝創世的原型存在于上帝的理性中;作為從個別事物中抽象形成的概念,存在于人的思想中;作為事物的“本質”、“形式”,存在于個別事物中。兩者的說法雖然有所區別,但都是把一般說成是精神性的、第一性的東西,而把個別的具體事物說成是第二性的東西。
唯實論在哲學上宣傳一般高于個別,比個別更實在,其目的在于為基督教教義作論證。按它的邏輯推論,上帝是最高的一般,是無處不有、無時不在的神,所以上帝是萬物的造物主,是最真實的客觀存在。羅馬教會比各國教會更普遍、更一般,因而它的地位要比各國教會更高。唯實論直接為基督教教義作哲學論證,因而受到教會的賞識,同時也遭到進步思想家的反對。但是,唯實論在與唯名論的爭論中,強調一般的客觀實在性,這對于人們正確理解個別與一般的關系,是有啟發意義的。
上一篇:唯名論
下一篇:唯心史觀和唯物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