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唱自樂——黃梅戲
【點睛之筆】
黃梅戲以前叫黃梅調、采茶戲,它與同京劇、評劇、豫劇、越劇并稱為中國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的歷史由來已久,它是一種“自唱自樂”的民間藝術形式。
【經典解讀】
黃梅戲最早出現在江西、湖北、安徽三省交界處的宿松佐壩地區,它和采茶戲出自同源,其最初形式就是湖北黃梅一帶的采茶歌。在清代道光朝前后,產生于鄂、贛、皖三省之間的黃梅采茶調、鳳陽歌、江西調、桐城調,吸收了徽調和青陽腔的的特點,并與蓮湘、旱船、高蹺等一些民間藝術相結合,漸漸形成了一些小戲。經過不斷地發展,這些小戲在吸收徽調、“羅漢樁”及青陽腔的演出內容與表演形式的同時,逐漸出現了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本戲。根據1921年出版的《宿松縣志》記載,“黃梅戲”的名稱正是在此時正式確立的。
在劇目方面,黃梅戲有“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其中,大戲以突出表現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的不滿及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為主要內容,如《告糧官》、《蕎麥記》、《天仙配》等。小戲多是集中表現農村勞動者的生活場景,以《點大麥》、《紡棉紗》等為代表劇目。
上一篇:國學《聯句共韻——絕句》賞析
下一篇:國學《花鳥畫》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