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鑒賞
孟子曰: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環而攻之而不勝③。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④,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⑤,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⑥。多助之至,天下順之⑦。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注釋】 ①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地利、人和”是古人常用的說法,孟子用這三個詞來概括有利于作戰的各種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天時指時令、氣候,乃至政治形勢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條件。地利指山川險要、城池堅固等有利的地理條件。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團結、同心同德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內城叫“城”,外城叫“郭”。“三里”、“七里”指城的周長。 ③環:圍,包圍。 ④委而去之:意思是棄城而逃。委:放棄。去:離開。 ⑤域:界限,這里的意思是限制,不讓人民離開。 ⑥畔:同“叛”。 ⑦順:歸順,服從。
【今譯】 孟子說:得天時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一個方圓三里的小城,它的外城也只有七里,敵人包圍進攻它而不能取勝。既然能包圍進攻它,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時了;然而不能取勝,這說明把握天時不如占有地利啊。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裝備并不是不堅固鋒利,糧草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兵臨城下,守城者)卻棄城逃跑,這說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啊,所以說:要使人民定居,不能單靠劃定的邊疆界限;要鞏固國防,不能只憑山河的險要;要震懾天下,不能依仗兵甲的鋒利。擁有正義的人就會得到許多人的幫助,沒有正義的人就很少有人幫助。很少有人幫助到了極點,連親屬都會背叛他;得到許多人幫助到了極點,普天之下都會歸順他。以天下都歸順的力量去攻打眾叛親離的人,所以君子要么不打仗,如打則必勝。
【集評】 清·趙承謨:其字字爽豁,語語警快,如持利刃,一割兩斷,毫無留滯。真讀書而通世務,不同功利巧智,亦絕不是老生迂談。(《孟子文評》)
清·周人麒:首節二句不平對,抑揚趨重“人和”上;次節三節亦不平對。細玩此二節語氣,乃是一氣直趕出“不如人和”。 (《孟子讀法附記》)
清·洪師:“故曰”以下一氣奔放,其勢甚急,如黃河直瀉千里,卻用“君子有不戰”一頓挫之,方不太急。直瀉中有回流逆浪,亦造化氣機之自然者。(《孟子讀法附記》)
清·牛運震:排句中連下數“非不”字,但覺輕靈,不見堆累。(《孟子論文》)
【總案】 本篇選自《孟子·公孫丑下》。孟子一貫主張“仁者無敵”,“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本篇集中討論了戰爭中各種因素的作用,強調人心的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本篇采用層層推理的方法進行論證。首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逐層推理。先以占天時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為例,說明“天時不如地利”;然后以占地利者終于棄城而逃為例,說明“地利不如人和”,從而使中心論點得到有力的證明。最后展開議論,進一步說明“人和”的重要,引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著名論斷。
文章論證嚴密,結構嚴整,語言精練,氣勢充沛。
上一篇:《先秦散文·尉繚子·天官》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莊子·天道(節選)》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