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英國兩任首相,著名的資產階級政治家,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領袖之一。1874年11月30日出生于牛津郡的一個貴族家庭。在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畢業以后,于1895年入伍任騎兵少尉。先后參加過在古巴、印度、蘇丹、南非等地的殖民戰爭。作為一名記者,發表了最初的幾本著作。1900年以保守黨人身分當選為下院議員。1904年退出保守黨,加入自由黨。1906年,自由黨在大選中獲勝,丘吉爾首次入閣,先后擔任殖民副大臣、商務、內政、海軍大臣等職,1915年5月辭職。1917年7月出任勞合·喬治政府的軍需大臣。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叫嚷要把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里”,親自策劃和積極參與干涉活動。他由于在競選中連遭失敗,1924年重新加入保守黨。1924-1929年間,出任財政大臣。三十年代沒有擔任政府要職。在希特勒竊取政權、德國形成新的戰爭策源地、戰爭威脅日益嚴重的情況下,丘吉爾作為對德強硬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堅決反對政府對侵略者一味妥協退讓的政策,主張對德、意侵略者實行遏制和抗擊的強硬政策。他認為拯救英國的戰略應在國內重新武裝、加強戰備,在國外聯合歐洲一切力量,包括同蘇聯結成反德“大聯盟”。他不怕孤立,堅持同綏靖主義斗爭,一再抨擊張伯倫政府在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問題上推行的綏靖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后,丘吉爾聲名大振,進入張伯倫的戰時內閣,擔任海軍大臣,并主持軍事協調委員會。1940年5月10日出任首相,主持戰時內閣,領導英國人民對德作戰。他拒絕希特勒的“和平”建議,粉碎了希特勒的“空中閃電戰”。蘇德戰爭爆發以后,立即表示站在蘇聯方面。他積極展開外交活動,聯美聯蘇,同羅斯福發表了《大西洋憲章》,實現了英、美、蘇三國合作,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后,終于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作為同盟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出席了英、美、蘇三國政府首腦在德黑蘭、雅爾塔和波茨坦舉行的重要會議,參與制定了英、美、中三國“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為爭取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作出了貢獻。丘吉爾作為英國壟斷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在大戰中處心積慮地維護大英帝國的霸權利益。盡管英軍在阿拉曼戰役、北非登陸戰役、意大利登陸戰役、諾曼底戰役、太平洋戰場等戰斗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丘吉爾再三拖延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以確保英國在北非和中東的傳統利益,并使英國勢力進入巴爾千。他反對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絕不允許其它國家染指英國勢力范圍。丘吉爾是英帝國主義利益的忠實維護者。
1945年7月,保守黨在大選中失敗,丘吉爾黯然下臺。1946年3月5日,他在美國富爾頓發表題為《和平砥柱》的著名演說,拉開了戰后“冷戰時代”的序幕。1951年再次出任首相。由于英國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心力交瘁的丘吉爾于1955年4月辭去首相職務,宣告退休。1965年1月24日去世。
上一篇:世界近代史
下一篇:東南互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