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義
【概說】
《春秋》是中國古代的儒家典籍,相傳由孔子修訂,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春秋》用于記事的文字極為簡練,但內容很豐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后人稱為“春秋筆法”。
由于《春秋》的記事簡略,常人難以理解,所以后來的一些學者便對書中的記載進行了解釋和說明,這些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關于《春秋》的“傳”中,較為有名的是“春秋三傳”,即《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其中《春秋左氏傳》又稱《左傳》,影響最大,是儒家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
【故事錦囊】
春秋時期,周王朝雖然名義上統一全國,但在事實上它的統治已接近分崩離析。當時的社會動蕩不安,人心不古。諸侯挾持天子,大夫放逐諸侯,家臣反叛大夫……凡此種種,就好像一場鬧劇,你方唱罷我登臺,熱鬧異常。
在這種形勢之下,孔子周游列國,宣揚自己“仁”的學說,試圖從道德上根治社會存在的各種弊病;但是,盡管孔子為之奔波一生,最終也沒有得到各國的認可,甚至還把自己弄得身心交瘁、窮困不堪。
回來之后,孔子對于仕途心灰意冷,不再熱衷于宣揚自己的主張,而是潛心寫了《春秋》一書。
在《春秋》之中,社會各種弊端暴露無遺,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數不勝數。這象征著周文王時期的禮樂制度已經成為美好的回憶,取而代之的是“人與人爭”的可怕狀態。
孔子編《春秋》,既有事實上的依據,又夾雜著個人的愛憎分明。寓說理于敘事之中,體現出一種抑惡揚善的動機。
《春秋》面世之后,一直得到后世士人的重視,研究《春秋》的人越來越多,《春秋》的含義也得到了深化,成為了后世流傳的“春秋大義”。
【知識庫】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孔子晚年,編完《春秋》后曾說過一番感慨的話:“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大意是,我做的這些事,編的這本書,后人一定會褒貶不一的,但我不論他們如何評價,都會堅持做下去。
上一篇:國學《《弟子規》:人生第一規》賞析
下一篇:國學《《甘石星經》:世界最早的天文學著作》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