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孟子及其門人萬章等人的著作。孟子(前372?——前289?),戰國中期著名思想家,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又一大師。孟子把孔子學說中的仁義部分加以發揮,作為自己學說的中心內容。他提倡“仁政”,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進步主張;尖銳抨擊當時統治者的暴虐統治,嚴厲指斥統治者的橫征暴斂,揭露兼并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對人民的疾苦表達了深切的同情。當然孟子的出發點還是為了維護當時的封建統治。
《孟子》全書七篇。后世的重要注本,有東漢趙岐的《孟子注》,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焦循的《孟子正義》;今人注譯本有李炳英的《孟子文選》、楊伯峻的《孟子譯注》。
《孟子》散文具有較強的文學性。它的特點主要是:首先,善于提出問題,有針對性地發表議論,氣勢充沛,富于論辯。如“予豈好辯”一章(《孟子·滕文公下》),開頭便引他的弟子公都子的話:“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接著孟子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然后就從堯、舜、文、武,說到春秋世道衰微,孔子作《春秋》,繼而又說到戰國時代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的情景,于是說“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拒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感情充沛,氣勢貫通。又如,“王何必曰利”(《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國也”(《梁惠王上》)等章,也都是借梁惠王的話提出問題,然后作出雄辯的回答。其次,善于掌握對方的心理,設置機巧,引導對方順從并接受自己的意見。如“齊桓晉文之事”一章(《梁惠王上》),寫齊宣王本想讓孟子講講齊桓、晉文稱霸的事,但是孟子卻把話題引向實行仁政統一天下的問題上。他抓住宣王欲王于天下的心理,提出應當“保民而王”的看法。當宣王提出“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的問題時,孟子隨即舉出宣王“以羊易牛”的事,肯定宣王具有條件,進而闡明宣王“求其大欲”而無法實現王天下的想法及其危害,勸其反本而行仁政,從而說服宣王最終接受了自己的意見。在另外一些篇章里,孟子為了說服對方,常常迂回曲折地連續提出幾個相關的問題要對方回答,引人入彀,使對方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便自然地得出結論,令人折服。這是論辯的技巧,也是孟子散文寫作的技巧。再次,常用比喻陳述事理。如用五十步笑百步諷刺梁惠王沾沾自喜,以為鄰國之政不如自己;用“緣木求魚”指出齊宣王求其“大欲”的不能實現;用“舍魚而取熊掌”闡述舍生取義的道理;用“一曝十寒”說明壞的影響多于好的影響。同時,還善于運用一些寓言故事,如以“揠苗助長”、“齊人有一妻一妾”等來闡明自己的觀點。這些比喻的運用,不僅使文章豐富多姿,而且使道理的闡明獨道精辟;最后,書中的語言,通達流暢,接近口語,生動而富有風趣。
《孟子》散文從先秦散文的發展過程來說,雖然尚未完全脫離語錄體,但是較之《論語》已有很大進步,已經發展成為對話式的論辯文,并且富有特色。它對后代散文,特別是唐宋古文的發展有深刻影響。
上一篇:《墨子》散文
下一篇:《左傳》的文學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