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樣冬日走古道
初冬時節,天高氣爽。
這樣的時節最適宜戶外行走,南方柔和的色調觸動了我們行走的欲望,于是,和朋友們約起,徒步行走于山野村落,享受恬靜的閑暇時光。
最美的風景,似乎總在路上。悠悠古道,薄霧飄渺,吸引大家一起探尋先人的足跡。寺嶺古道,曾是舟山本島小沙鄉通往定海縣城的必經之路,據傳當年也是一條熱鬧而繁華的交通要道,密密的鵝卵碎石,鋪砌成綿遠悠長的羊腸小道,還有好幾座供旅人休憩的驛站。今天站在古道上,似乎還可以看到那些文書傳遞、販賣貨物、趕考求學的人穿梭往來的熱鬧景象。
時光荏苒,歲月蹉跎,寺嶺古道的那些過往故事,已然隱退于歷史的腳印中。隨著交通建設的發展和公路的開通,山嶺古道逐漸變得人跡罕至,除了偶有徒步人群,基本隱沒于雜草叢林之間了。但如今,越來越多的古道被驢友們重新喚醒,成為徒步驢行的必選之地,而寺嶺古道更是入門級驢友徒步的絕佳選擇。寺嶺古道地勢較為平坦,沿途有涼亭、茶園、竹林、石橋、古村、古寺、水庫、蘆叢、溪坑等原始的人文風光,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循著古人的步伐,一路走來,似在赴一場時光之約。我們經過叉河嶺隧道,在古驛道上的“止善亭”停留了片刻。據載,古驛道上原先建有七座驛亭和七座寺廟,現留存下來的只有這座石頭堆砌的“止善亭”了。亭子里立有一塊石碑,上面鍥刻著光緒十九年(1893年)重修止善亭的碑記,但驛亭年久失修,日益破敗,直到2001年,當地馬岙鎮政府重修此亭。止善亭的兩側殘留有長約百米的石墻,高兩米許,巨石砌基,墻的外側挖有壕溝,據傳那是當年先民為抗擊倭寇時修筑以作防御之用的。
過止善亭,拐入寺嶺山道,沿著山路一直向前,有溪流淙淙蛇行于山道之間。放眼望去,散落著一些破敗的民舍,這便是曾經的寺嶺村。石頭壘砌的小村莊,靜靜地隱匿在大山深處,石屋石墻,藤蔓纏繞;古樟疊影,流溪環縈。只可惜了,如此世外桃源,卻已沒有了人煙,唯有探出殘垣斷壁的那一棵楓樹,染紅了枝葉,驚艷了流年。秋的色彩,給這個古樸的村落,平添了幾分醉人的韻味。
繼續前行!恍惚中,思緒戛然而止,就在前面,一座古老的石拱橋兀然橫亙于眼前,那就是寺嶺古拱橋了。它橫臥于寺嶺與誅倭嶺之間,青苔斑駁的石砌,古藤蔓延的橋身,卻交織出盎然韻致。此橋是舟山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沒有采用任何人工粘合材料,古人精湛的建造工藝令人贊嘆。寺嶺古橋始建于清嘉慶年間,幾百年來,巍然屹立于山谷之間,歷經風雨,穿透歲月,仍守護著寺嶺古村樸實與淺淡的時光。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樣的意境,恰好映襯了山野鄉間素淡的韻味。幾間老屋,幾畦菜地,幾口古井,幾縷炊煙,還有一條綿長的古道,從前世到今生,從開始到落幕,彌散在古橋日漸消瘦的記憶中。人在橋上走,如在畫中游。佇立在橋上,停留只是一瞬,回首卻是一生。
走過古橋,我們將翻越山嶺。這段山道,是此行最艱難的路程,隨著山勢的走高,山路越發狹窄,崎嶇的古道,淹沒于雜草叢中。仿佛走了很久,頂峰的風景,明明觸手可及,卻遲遲難以到達。其實,我們走過的一山一水、一朝一夕,安靜地走完便好,屬于你的風景,終究不會讓你錯失。
當我們站在山頂擁抱藍天白云時,那一刻,心情放飛,包袱放下,疲倦與煩惱,伴隨著內心的自由與激動,盡情釋放出來。遙望天際,視野豁然開朗,連綿的群山、浩瀚的大海,如畫一般展現在你眼前。俯瞰全境,一覽眾山小,山腳的閶門水庫如一塊碧玉,鑲嵌于山間田野,而密密匝匝的古民居,更是把鄉村定格成了一幅淳樸的水墨畫卷。
回程時,覓得一處靜謐之所,古木參天,溪水長流,走累了,就在此地歇腳,讓鄉村之美掠走倦意。席地而坐,溪邊的野菊花綻放出滿地的淡雅樸素,清香縷縷,仿若我心,清簡似水,淺淡如菊。
觀音山的禪意時光
觀音山,與她相遇,緣于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觀音山坐落于美麗的舟山群島大衢島上,是佛教圣地普陀山的姐妹山,相傳觀音在此修行數年,因而得名。其實,對于一個島、一座山的向往,不僅僅是因為一個傳說、一個故事,抑或是一個人,更多的是源于內心的那一份念想和感動!
當我們登上大衢島的最高峰——觀音山,面朝大海,俯瞰全景,青山掩映下,山崖、河流、農舍,以及點點帆影,散落在那片蔚藍的海天間,陣陣海風拂過臉龐,清爽而宜人,直透心靈,頓時讓人心曠神怡。駐足于這片似乎是塵世之外的凈地,看云霧縹緲,千年古寺隱現于青山翠竹間,遠遠望去,隱約看見黃墻灰瓦、白塔聳立,宛如凌霄仙宮一般。拾級而上,迎面而來的甘露亭,供奉著一尊玉色的觀音佛像,素衣長袂,妙相莊嚴,離我如此的近,仿佛伸手便可觸及。我也曾想象,仰望觀音佛像的時候,內心必是莊嚴與肅穆,可此時,我的心卻柔軟無比。從佛教的角度而言,白色是一種至上的境界,高潔、通透、明亮的色澤,如水一般清,素凈入心。衣袂飄飄的白衣觀音,代表慈悲博愛的情懷;細眉淡唇,端莊素雅,更有如蓮花般靜觀眾生的祥和目光。一手執凈瓶,一手執楊枝,凈瓶玉露,楊枝觀音,是觀音大士的經典造型。
觀音山寺廟的佛塔,建在靠近北麓的山峰下。登上臺階靠近它,撫摸它,指尖輕輕劃過磚面的一瞬間,仿佛是穿越厚重的時空,重回那段過往的歲月。佛塔里的修行者,清寂地過著修行的生活:白天,清掃佛塔,拂去塵埃;夜里,誦讀經書,參禪悟佛。每日,青燈黃卷,他們堅守的,是自己內心的一份信仰。
觀音山佛塔,因其久遠的歷史,成為這里的地標性建筑,它那靜靜屹立的身影,古樸純粹卻又神圣滄桑,像一位閱盡風霜的老者,訴說著歷史的云煙和世間的冷暖,在黃昏的夕陽下,安撫著歲月的孤涼。
佛塔的旁邊,緊挨著一座小小的石屋,青藤蔓延,綠意盎然。讓我想到劉禹錫的《陋室銘》中的名句: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密密麻麻的藤蔓,纏繞著,只留下幾個窗洞,窗里窗外,透出來的也是舊時光么?碧綠的藤蔓,斑駁的石墻,乍一看頹敗,多看幾眼,才感覺到其實是歲月的靜好。據傳,唐代有位海商之妻程夫人,為求夫平安,虔心向佛,一路叩拜,行至觀音山腳下,遠望薄霧中現出一大一小兩座石塔,大塔是玉佛塔,小塔是天燈塔。從天燈塔內射出一束佛光,佛光里閃現著千手觀音的妙相。此后,天燈塔便成為海島漁民夜航的“明燈”,在那片蒼茫的大海中,有一盞明燈,一束光芒,照亮、指引著夜間航船前行的方向。
推開一扇虛掩的寺門,那只古銅色的門環被歲月磨蝕得锃亮,灰石墻上有青藤枝纏繞著,交織出盎然古韻。這樣簡靜、樸素、沒有任何雕飾的寺院,卻能喚起我那么多的記憶,鄉野的,深幽的,散漫的,所有的記憶氤氳而來。跨過門檻,又見觀音。觀音名號觀自在,自在,是自由自在,觀照自己的內心。一個人的真性,本來是清靜明亮的,只因妄念太多,把真性情遮蔽了。自在心相隨,則心誠通靈。點燃一盞燭光,焚上一炷清香,仿佛只有這樣,才能將心真正敞開。生命中很多東西是可遇不可求的,有時候,學會一切隨緣,順其自然,釋懷即是歸處。年歲漸長漸明白,世上的一切,越是簡單,越能快樂。但人心常糾結,簡單的風景可求,簡單的心緒卻難覓。
這一刻,山寺的鐘聲響起,由遠及近,余音裊裊,回蕩在山海蒼穹間,那么悠遠、渾厚、綿長。聆聽,那來自天籟之音,平和而舒緩,頓時濯凈心頭紛擾,了卻浮華塵緣,寬然,悅然,盡于心中了。
也許每一個人的內心,都需要一塊心靈的凈土、一泓流動的清泉,洗盡鉛華,一如澄澈之心。人生即是一場修行。星云大師曾說,修行是一種最純凈的心靈活動,那是一個使我們的心境越來越明澈的過程。修心,而后修行,讓心歸于本真,歸于淡泊,歸于安寧,在清簡如水的流年里。此刻,我在風輕云淡的觀音山頂,修心,養性,靜享禪意時光!
上一篇:《門前有條河》空靈散文賞析
下一篇:《魯迅惜書》程貴濤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