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觀和文藝觀
在美學上,孟子肯定人人有共同的美感。“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告子》上)與莊子的主張正相反。《莊子·齊物論》反復論證,天下無所謂正色、正樂、正味。今天看來,人們的美感,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別性。有一些審美觀是人類共同的,有一些則帶有民族的、地域的、階級的獨特色彩。隨著人們交往的擴大,審美觀念也在不斷交流和變化。孟子強調有共同的美感,正是當時種族逐漸融合,國家趨向統一的結果。
孟子說:“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真),充實之謂美。”(《盡心》下)他講的是人的精神境界,卻把真善美三個重要美學范疇都提出來了。“充實”就是道德上的圓滿具足。孟子強調內容形式的相互作用和必須統一。他舉例說:“西施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丑陋)人,齋戒沐浴,可以祀上帝。”(《離婁》下)前者說明,美女如果太不講究形式,會損害本來很美的麗質;后者說明,丑人容貌有缺陷,而品質良好,加以必要的修飾,可以彌補其不足。孟子把形式與內容的互補關系講得比較辯證。莊子也大談丑八怪如何以內在美吸引許多人著迷,可是他完全否定形式的作用,把二者根本對立起來,帶有明顯的片面性。
孟子認為,人們喜歡音樂的本能是植根于人心。他說:“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指仁義)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離婁》)他指出音樂舞蹈是人們道德感情的自然流露,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實際的。孟子指出,音樂對群眾的教化作用在說教之上。“仁言不如仁聲入人之深也。”這些觀點,優于墨子的“非樂”,后來為荀子所繼承和發展。孟子大力提倡“與民同樂”,作為其仁政內容之一。他說,統治者獨自享樂,不如與他人一起享樂;與少數人享樂,不如與眾多的人享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孔子強調欣賞音樂舞蹈有嚴格的等級。荀子主張統治者應該得到最好的享受。相比之下,孟子的“與民同樂”具有某些民主性和群眾性。宋代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與孟子一脈相承的。孔子、荀子都推崇古樂,批評今樂(即流行音樂);孟子則主張,“今之樂猶古之樂也”無高下之分。
關于詩書的評論,孟子提出兩條原則:第一是“以意逆志”。他說:“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文害意,以意逆志,是謂得之。”(《萬章》上)就是說,不要死摳個別文字而誤解全句的意思,不要拘泥于個別詞句而曲解整個作品的思想,要從全篇大意來探求作者的意圖。春秋戰國時期,望文生義以稱引詩書,斷章取義以賦詩言志的現象十分嚴重。孟子的意見正是針對時弊而發,對于建立實事求是的文學批評有重要意義。第二條是“知人論世”。孟子說,“又尚論古之人,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所謂“知人”,就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所謂“論世”,就是分析作品的時代和社會背景。孟子還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不要盲目迷信書本。這些原則,至今仍是文學批評的基本方法。
上一篇:孟子政治思想的政治社會觀
下一篇:曹操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