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文學的倡導者——薩特
薩特,法國作家、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法國戰后重要文學流派存在主義的倡導者。生于巴黎,幼年喪父,他的啟蒙教育來自很有文化修養的外祖父。薩特早慧,19歲即進入著名學府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攻讀哲學。畢業后在中學任教。1933年,他作為公費生到德國進修,接觸和鉆研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和胡塞爾的學說,對日后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形成有深遠影響。回國后,他繼續執教并從事創作。1938年長篇小說《惡心》的發表為年輕的薩特贏得了聲譽。30年代薩特自稱是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被德軍俘虜,獲釋后仍從事教學和寫作。1943年他發表了《存在與虛無》,這部作品后來成為法國存在主義哲學的奠基石。40年代薩特的文學成就達到了高峰。他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有:戲劇《群蠅》、《禁閉》、《骯臟的手》等和三部曲長篇小說《自由之路》(《理性年代》、《延緩》、《心靈之死》)。薩特主張文學應該干預生活,作家應該在文學作品中毫無保留地闡發自己的哲學主張和政治見解。從50年代開始,薩特把越來越多的精力投入社會活動,他辦雜志、寫文章,站在進步人類一邊反對暴力和罪惡。
上一篇:哥倫比亞著名小說家——馬爾克斯
下一篇:對人世現實與生命意義思考的結晶——臨川四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