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顧志華
《天下郡國利病書》一百二十卷,顧炎武(公元1613-1682年)著。顧炎武字寧人,號亭林,江蘇昆山人,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愛國學者。他不僅以思想家、史學家和文學家著稱于世,而且在地理學上也有很深的造詣。《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同是他在地理學上的代表作。《肇域志》為“輿地之記”,記敘全國各地的地理形勢和山川要塞;《天下郡國利病書》則為“利病之書”,專門考究利弊得失,凡是各地的疆域沿革、民情風俗、物產資源以及農田水利、工礦交通、戶口賦役等,均加以論述。作者從“經世致用”的觀點出發,通過大量豐富的資料,主要是明代的資料,闡明了自己的看法。《天下郡國利病書》雖然是一部地理書,但它并不局限于地理一個方面,對我們研究明代的社會經濟,也很有參考價值。
《天下郡國利病書》開始作于1639年(明思宗崇禎十二年),當時顧炎武年僅二十七歲。據他自序云:“崇禎己卯,秋闈被擯,退而讀書,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于是歷覽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國志書、一代名公文集,間及章奏文冊之類,有得即錄,共成四十余帙,一為輿地之記,一為利病之書。”1644年明亡之后,原稿散失了一部分,后來作者陸續作了一些增補,到他五十歲時才大致編定。全書原無卷數,分訂為三十四冊,原稿現保存在江蘇省昆山縣圖書館,其中第十四冊已佚。商務印書館的《四部叢刊》三編本,是根據此原稿影印成五十冊行世的。后來的通行本在篇目與編次上已有所更改,分為一百二十卷,卷一是輿地山川總論;卷二至卷一百一十四分別論述北直、江南、山東、山西、河南、陜西、四川、湖廣、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各地的情況;卷一百一十五是邊備;卷一百一十六是河套;卷一百一十七是西域;卷一百一十八是交阯;卷一百一十九是海外諸蕃;卷一百二十是海外諸蕃入貢互市。但內容上無多大變動。輿地山川總論可說是全國地理的總論,作者搜集了前人的論述,系統地進行了整理,分為地脈、形勝、風土、百川考四篇。地脈篇論述了全國山脈的分布;形勝篇論述了各地的形勢與特征;風土篇論述了各地的氣候;百川考篇論述了全國水系的源流,都很有用處。從北直到貴州這一百一十三卷可說是全國地理的分論,一個地區、一個地區的具體論述,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大多涉及到經濟方面,尤以賦役、屯田、水利等項為詳,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明代社會的基本面貌。另外,作者也記述了有關農民起義和其他性質社會動亂的一些資料,這是很珍貴的。最后六卷可說是佘論,邊備、河套、西域三卷論述了邊疆的形勢和沿革,介紹了那里的交通和物產;交阯、海外諸蕃、海外諸蕃入貢互市三卷是外國地理資料,論述了交阯、安南、日本、琉球一直到佛朗機等國的情況,使我們了解到我國從很早的時候起就與這些國家有了頻繁的經濟往來。
《天下郡國利病書》的史料價值是很高的。它豐富的資料、精審的考據對我們研究明代的地理和社會經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它建立的新體系為今日的區域地理奠定了初基,其功顯然。但也有不足之處,在材料的選取上較為叢雜,內容有重復和矛盾的地方,各個地區的分量也不夠平衡,又加上作者受時代局限,書中還保留著一些唯心觀點,如論地脈移動,家國興廢,往往有迷信之說,這些都是應該給予指出的。
《天下郡國利病書》的版本有兩類,一類是原稿本,不分卷,以《四部叢刊》三編的影印本為最佳;一類是一百二十卷本,清嘉慶時四川龍萬育、光緒時蜀南桐華書屋等均有刊本流傳,但這種刊本訛誤較多,質量不高。我們今天還需要進一步做整理工作,使其有更好的版本問世。
上一篇:王瑞明《大明一統志》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張翼之《太宗實錄》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