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的涵義及作用
一、結構的涵義
結構是指作品內部的組織構造,是作者根據對作品內容的藝術表達需要,對所寫內容進行有機的、和諧的、完整的組合編排。傳統的文學批評和寫作理論認為結構是作品中局部之間、局部與整體之間的聯系和關系,以及各部分在整體中安排的次序、地位,簡言之,即形成作品整體的各個局部及局部與整體之間的關系。
結構屬于作品形式的范疇。好的結構本身可以成為充滿美感的存在,引起人的愉悅感,滿足形式美的欣賞要求,如但丁《神曲》的結構。美國現代文學批評家理查德·泰勒指出:“文學與其說是一種被編織成密碼而又必須破譯的信息系統,還不如說是一種令人愉快而滿意的結構。”在他眼里,作品有了“令人愉快而滿意的結構”,就突出了作品美感的重要方面。中外許多作家、評論家在長期的創作和研究中,對作品的結構都有著高度的重視和獨自的體會。劉勰早就認為謀篇布局的“附會”是行文的重要手段,他指出:“何謂附會?謂總文理,統首尾,定與奪,合涯際,彌綸一篇,使雜而不越者也。若筑室之須基構,裁衣之待縫緝矣。”附會篇一開始就講如何統率文章命意,聯系首尾段落,定奪取舍,組合章節,包舉全篇使文章協和。這里的附會就是結構,劉勰把文章的結構和房屋的結構和裁衣的縫緝相比,認為結構應該文體協和,文章的內容、抒發的情志、運用的辭藻、選用的聲律應該協和,這是運思布局的恒久的方法。
波蘭女作家奧洛什科娃談到作品的結構時說,結構就是整理構思的各個部分,把有損于作品和諧的因素去掉,把和諧的因素留下。她的話道出了結構的內涵。
二、結構的運用
寫任何作品,如果沒有了然于胸的結構,再多再好的材料也難取舍與安排;如果有了一定的結構而不合理巧妙,作品的形式也難讓人產生快慰和美感。古今作家、評論家將結構這個建筑術語用于作品的謀篇布局,正是因為寫作與建筑的工序有某些相似之處。李漁就曾用建筑的結構比喻寫作,他說:“工師之建宅亦然,基扯初平,間架未立,先籌何處建廳,何方開戶,棟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揮斤運斧。倘造成一架,而后再籌一架,則便于前者不便于后,勢必攻而就之,未成先毀,猶之筑舍道旁,兼數宅之匠、資,不足供一廳之堂之用矣。故作傳奇者,不宜卒急拈毫。袖手于前,始能疾書于后。”他的比喻是十分生動貼切的。修建房屋,需要先安排好結構,成局了才能揮斤運斧,寫文章難道不也是需要結構安排妥善了才拈毫“疾書于后”嗎?
對于作品的寫作,結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將作品需承載的所有內容和各種因素有序地連結為一個生動活潑、富于變化,具有形式美感而又嚴謹的“整體”。在作品結構的思考中,作者要尋找最佳的表情達意的表現“形式”,使這種思維和審美傳遞“形式”成為溝通主題與材料的“內在聯系”,成為溝通讀者與作者的“心靈橋梁”。具體地說,像怎樣開頭,怎樣結尾,哪些先說,哪些后說,分多少層次,劃多少段落,怎么銜接,怎么照應,如何蓄勢,何處點題或何處暗示等,都需要結構發揮出充分的組織安排作用。在莫泊桑看來,體現作品結構的謀篇布局作用不能只停留于使作品敘事清楚、完整,布局只是巧妙地向結構的匠心導向。他對結構的作用提出了實質性的高要求,謀篇布局不僅要使作品的內容有序、完整地表達,更重要的是要將作品所有的內容進行巧妙地組織,使作品從開頭到結局都體現出完美的整體。
結構布局是一項很艱巨的工作,特別是對于長篇作品來說更是這樣。很多作家都深感“結構”的困難。歌德就曾感嘆整體結構安排很費心力,認為如果整體安排錯了,一切力量就白費了,作家因此逃脫不了世人的指責。我國作家柳青在別人問到他寫作時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時,說最困難的是結構,也就是組織矛盾。對于較多“層次”的結構布局來說,的確如此。正因為如此,初學寫作者更應加深對結構的認識和重視結構的作用。只要不斷地在寫作中總結、積累結構的經驗,掌握結構、靈活地運用結構也不是辦不到的難事。
上一篇:結構的運用《結構的基本要求》文學寫作
下一篇:敘述的運用《補敘的表現形態》文學寫作